(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蟾影:月光。蟾,指蟾蜍,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指月亮。
- 矗:直立,高聳。
- 龍光:指燭光或燈光。
- 悽清:形容天氣涼爽而帶有寒意。
- 三伏暑:指夏季最熱的時期。
- 淅瀝:形容輕微的風雨聲。
- 九天秋:指深秋。
- 水惡:水質不好。
- 停泥井:井水渾濁,含有泥沙。
- 冰堅:冰凍得很硬。
- 宿瓦溝:瓦溝中積雪或冰。
- 上國:指京城。
- 望鄉愁:思念家鄉的憂愁。
翻譯
月光穿透窗戶,直立高聳,燭光拂過席面,流動閃爍。 在這三伏天裏,天氣卻異常涼爽,彷彿已是深秋,風聲雨聲輕輕響起。 水質不佳,井水渾濁,冰凍堅硬,瓦溝中積滿了冰雪。 每年都遊歷京城,卻從未體會過思念家鄉的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月光、燭光以及天氣的變幻,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意境。詩中「悽清三伏暑,淅瀝九天秋」巧妙地將酷暑與深秋的感覺並置,突顯了季節的錯亂感。後兩句則通過對水井和瓦溝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這種異鄉的孤寂與不適。結尾的「年年游上國,那識望鄉愁」則表達了一種對家鄉思念的深沉情感,以及在繁華京城中對家鄉的淡淡憂愁。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
袁桷的其他作品
- 《 馬伯庸擬李商隱無題次韻四首 其二 》 —— [ 元 ] 袁桷
- 《 次韻繼學途中竹枝詞四首 》 —— [ 元 ] 袁桷
- 《 童時侍先人泊京口旅樓一月正對江山樓繁麗特甚江津流民散處不可悉數今皆不復有追憶舊事因成絕句十首 》 —— [ 元 ] 袁桷
- 《 過揚州憶昔四首 其一 》 —— [ 元 ] 袁桷
- 《 舟中雜詠十首 》 —— [ 元 ] 袁桷
- 《 三馬歌 》 —— [ 元 ] 袁桷
- 《 董生噩上人以叔載韻見貽再次韻 其六 》 —— [ 元 ] 袁桷
- 《 次韻陳剛中待制初秋 》 —— [ 元 ] 袁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