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陳剛中待制:陳剛,人名,待制是官職名。
- 袁桷:元代詩人。
- 岸幘:[àn zé],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形容態度灑脫或衣着簡率。
- 書楹:書房的柱子。
- 寒砧:[hán zhēn],寒秋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 四城:四方之城。
-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
- 搔首:[sāo shǒu],用手撓頭,心緒煩亂或有所思考時的動作。
- 參橫:參星橫斜,指夜深。
翻譯
我掀起頭巾,倚靠在書房的柱子上,寒秋的搗衣聲響徹四方之城。 馬兒歸去,人獨自言語,雁羣飛過,月亮初升。 寂靜中,候蟲急促地鳴叫,淒涼的落葉帶來清冷的氣息。 在這客居的情懷中,有誰與我共享? 我撓着頭,看見參星已斜,夜已深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秋夜的靜謐與孤獨。詩人通過「岸幘倚書楹」展現了自己的閒適與灑脫,而「寒砧徹四城」則巧妙地以聲音勾勒出了秋夜的寂寥。詩中的「馬歸人獨語,雁過月初生」進一步以動物和自然景象的動態,襯托出人的孤獨。結尾的「搔首見參橫」則表達了詩人深夜的思索與無奈,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悽美,展現了詩人對秋夜的獨特感受。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