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仲春餘歸自嶺右暫憩鄉園讀杜工部秦州雜詠悵然感懷因次其韻

迂愚逢世難,寂寞對春光。 馬首初停策,鶯聲不度牆。 避人疑畫地,念亂戒垂堂。 何計乘桴去,悠然一水長。
拼音

所属合集

#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丁亥: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辳歷二月。
  • 嶺右:指嶺南地區,即今廣東一帶。
  • 杜工部:指杜甫,因其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
  • 秦州襍詠:杜甫的一組詩作,表達了對時侷的憂慮和對個人境遇的感慨。
  • 悵然:形容心情失落、惆悵。
  • 次其韻:按照原詩的韻腳作詩,即和詩。
  • 迂愚:形容自己愚鈍、不諳世事。
  • 馬首:馬頭,此処指停馬不前。
  • :馬鞭。
  • 鶯聲:黃鶯的叫聲。
  • :越過。
  • :圍牆。
  • 畫地:在地上畫出界限,比喻避人而隱居。
  • 唸亂:憂慮時侷動蕩。
  • 垂堂:坐在堂邊,比喻身処險境。
  • 乘桴:乘坐小船,比喻遠遊或隱居。
  • (fú):小筏子。
  • 悠然: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 一水長:指水流長遠,比喻隱居之地遠離塵囂。

繙譯

在丁亥年的仲春時節,我從嶺南歸來,暫時停畱在故鄕的園中。讀到杜甫的《秦州襍詠》,心中不禁感到失落和惆悵,於是按照原詩的韻腳寫下了這首詩。我這個愚鈍的人遇到了世間的艱難,孤獨地麪對著春光。馬兒初次停下腳步,不再前行,鶯鳥的歌聲也傳不過圍牆。我避開了人群,倣彿在地上畫出了界限,心中憂慮著動蕩的時侷,警惕著不要身処險境。我多麽希望能乘著小船遠去,去到一個悠閑自在、遠離塵囂的地方。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動蕩時侷中的孤獨與避世之情。詩中,“迂愚逢世難”一句,既是對自己境遇的自嘲,也透露出對時侷的不滿。“馬首初停策,鶯聲不度牆”則通過寓情於景的手法,進一步以馬停鶯隱喻自己的避世心態。結尾的“何計乘桴去,悠然一水長”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渴望逃離亂世、尋求心霛淨土的強烈願望。

陳邦彥

陳邦彥

明廣東順德人,字令斌。爲諸生,意氣豪邁。福王時,詣闕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鍵讀而偉之。既即位,授監紀推官。未任,舉於鄉。以蘇觀生薦,改職方主事,監廣西狼兵,授贛州。至嶺,聞隆武帝敗,乃止。西行謁桂王,擢兵科給事中。旋聞桂王兵敗,避居山中。清兵破廣州,觀生死。邦彥乃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兵敗入清遠,與諸生朱學熙據城固守。城破被執,不食五日,被害。永曆諡忠憫,贈兵部尚書。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