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倡援遼叛卒屠七邑破登城登撫孫元化按兵不動甘爲虜也志慨

天驕蠢爾日烽驚,率土臣民讎不輕。 挾纊多年應馬革,脫巾一旦起羊羹。 乍傳七邑趨風潰,疑說專戎伏地迎。 貸息遊魂終一死,爾曹遂作負恩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天驕:指邊疆的少數民族,這裡特指明朝時期的矇古族。
  • 蠢爾:愚蠢無知的樣子。
  • 日烽驚:日間的烽火令人驚恐,指邊境戰事頻繁。
  • 率土臣民:指全國的臣民。
  • 讎不輕:仇恨不輕,指對敵人的深仇大恨。
  • 挾纊多年:挾持著細絲,比喻長期受到束縛或控制。
  • 馬革:指戰馬的皮革,比喻戰爭。
  • 脫巾:脫下頭巾,比喻放棄文職,投身武事。
  • 羊羹:一種食品,這裡比喻輕易得到的東西。
  • 七邑:七個城邑,指被攻破的地區。
  • 趨風潰:像風一樣迅速潰敗。
  • 專戎:專權的軍事將領。
  • 伏地迎:伏在地上迎接,表示投降。
  • 貸息遊魂:暫時放過遊蕩的霛魂,指給予敵人暫時的寬容。
  • 爾曹:你們這些人。
  • 負恩生:背負著恩情而生,指背叛了恩主。

繙譯

邊疆的矇古族愚蠢無知,日間的烽火頻繁令人驚恐,全國的臣民對他們的仇恨不輕。 長期受到束縛的我們,應該投身戰爭,放棄文職,輕易得到的東西不應成爲我們的追求。 突然傳來七個城邑像風一樣迅速潰敗的消息,有人說專權的軍事將領伏在地上投降。 雖然暫時放過遊蕩的霛魂,但他們終究難逃一死,你們這些人卻背負著恩情而生,背叛了恩主。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邊疆戰事的憂慮和對背叛行爲的憤慨。詩中,“天驕蠢爾日烽驚”描繪了邊疆的緊張侷勢,“率土臣民讎不輕”則強調了全國人民對敵人的深仇大恨。後兩句通過對“挾纊多年”與“脫巾一旦”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投身戰爭的決心。最後兩句則嚴厲譴責了背叛行爲,認爲背叛者雖然暫時得以生存,但終究難逃一死,且背負著恩情而生,是對恩主的極大背叛。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強烈,展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正義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