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鄉道中

澀路如披棘,停車自咡嚅。 王事趣之去,原隰一征夫。 途光荒夕照,所見但飛鳥。 飛鳥鳴不已,客意愈躊躇。 秣馬昏林下,孤村半有無。 啼獋攀前轍,奔狼迫後驅。 呼僕環刀劍,弓衣學短襦。 自顧非行伍,束身似全誣。 特以居行少,無人道我迂。 私聞童僕語,作此誠區區。 本爲觀文往,何乃武容粗。 無多劍與矢,緩急安可需。 汝輩安知此,我意豈全軀。 先生威天下,新制重矢弧。 積疊三軍衆,存名亦執殳。 將求緩急用,於此未全殊。 今古戈矛客,請率以癯儒。 慎旃無複道,寄身在遠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咡嚅(èr rú):小聲說話,吞吞吐吐的樣子。
  • 王事:指國家的公務。
  • 原隰(xí):原野和溼地。
  • 征夫:遠行的人。
  •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
  • 秣馬:餵馬。
  • (háo):狗叫聲。
  • 奔狼:比喻急速奔跑的人或事物。
  • 弓衣:弓的套子。
  • (rú):短衣。
  • 行伍:軍隊的行列,泛指軍隊。
  • 束身:約束自己,使自己行爲端正。
  • 全誣:完全錯誤。
  • 觀文:指讀書學習。
  • 武容:武士的儀容。
  • 緩急:緊急情況。
  • 矢弧:箭和弓。
  • 執殳(shū):拿着長矛。
  • 癯儒(qú rú):瘦弱的讀書人。
  • 慎旃(zhān):小心謹慎。

翻譯

道路崎嶇難行,彷彿披荊斬棘,我停下車來,小聲自言自語。國家的公務催促我前行,我只是一個在原野和溼地中征途的旅人。夕陽照耀着荒涼的旅途,所見只有飛鳥。飛鳥不停地鳴叫,我的心情更加猶豫不決。在昏暗的林下餵馬,孤村若隱若現。狗叫聲攀着前行的車輪,急速奔跑的狼緊隨其後。我呼喚僕人圍繞着刀劍,弓套學着短衣的樣子。自視並非軍人,卻束身自守,似乎完全錯誤。只是因爲平時少有行動,無人說我迂腐。私下聽到僕人的話語,我這樣做確實微不足道。本是爲了學習而去,爲何武士的儀容如此粗獷。箭和弓不多,緊急情況如何應對。你們這些人怎能理解這些,我的意圖豈是爲了保全自己。先生以威嚴治天下,新制重箭和弓。堆積如山的三軍,名義上也拿着長矛。將尋求緊急情況下的用途,這一點並未完全不同。古今的戰士,請讓我這個瘦弱的讀書人率領。小心謹慎,不要再說了,我寄身於遠途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征途中的官員在艱難道路上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荒涼旅途、飛鳥鳴叫、孤村景象的描寫,表達了旅途的孤獨和不安。同時,通過對自己身份的反思和對僕人話語的迴應,展現了內心的矛盾和堅定。最後,以對武士儀容和緊急情況的思考,表達了對國家和個人責任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官員的忠誠與擔當。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