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攸鎮

山非溪不潤,溪非山不幽。 溪山相曳繞,相得轉相求。 綠渚銜青壁,羣峯下碧流。 恍疑太虛澹,時將物象收。 輕風來窈谷,蘭芷在前洲。 跂遠人何似,一葦自悠悠。 心微迎鳥語,意得比魚遊。 滅明村火見,孤纜向昏投。 所思不可遺,採芳爲誰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泊攸鎮: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yè):牽引,拖。
  •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 (dàn):安靜,平靜。
  • 窈谷:深邃的山谷。
  • 跂遠:遠望。
  • 一葦:比喻小船。
  • 滅明:天色漸暗。

翻譯

山若無溪水則不滋潤,溪水若無山則不幽深。 溪水與山相互牽引環繞,相互得益,相互追求。 綠色的小洲緊鄰青色的峭壁,羣山在碧波之下。 彷彿太虛之中一片寧靜,不時地收納着萬物的景象。 輕風吹過深邃的山谷,蘭花和芷草在前方的洲上。 遠望遠方的人不知如何,只有一葉小舟自在地漂流。 心靈微妙地迎接着鳥兒的鳴叫,心意與游魚相仿。 天色漸暗,村莊的燈火可見,孤舟向着黃昏駛去。 所思念的無法忘懷,採來的芳草又是爲了誰而留。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山水相依、自然和諧的畫面,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山與溪的相互依存,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寧靜與思索。詩中「山非溪不潤,溪非山不幽」一句,巧妙地表達了山水間的和諧共生關係。後文通過描繪綠洲、青壁、羣峯、碧流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詩人的心境也隨之變得寧靜而深遠,與自然界的生靈相互呼應,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人生哲理的沉思。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