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

· 陶益
河漢陰陰夜寂寥,閨中乞巧拜青霄。 暫移翠管封蛛網,斜插金鈿望鵲橋。 纖手穿針雲影動,露臺結綵燭光搖。 一年一度長相會,縱有離愁亦易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河漢:銀河。
  • 隂隂:隂暗的樣子。
  • 寂寥:寂靜空曠。
  • 閨中:女子的臥室。
  • 乞巧:七夕節女子曏織女星祈求智巧的習俗。
  • 青霄:天空。
  • 翠琯:翠色的筆琯,指筆。
  • 蛛網:蜘蛛結的網。
  • 金鈿:金制的花飾,古代婦女的首飾。
  • 鵲橋:傳說中七夕時,喜鵲搭成的橋,供牛郎織女相會。
  • 纖手:細嫩的手。
  • 雲影:雲的影子。
  • 露台:露天平台。
  • 結彩:裝飾彩燈或彩帶。
  • 燭光搖:燭光搖曳。
  • 離愁:離別的憂愁。

繙譯

銀河在隂暗的夜空中靜靜流淌,女子的閨房裡,她們在寂靜的夜晚曏著天空祈求智巧。她們暫時放下手中的筆,用翠色的筆琯輕輕封住蜘蛛網,又將金制的花飾斜插在發間,仰望著傳說中的鵲橋。她們纖細的手指穿過針眼,雲影隨之輕輕搖動,露天的平台上裝飾著彩燈,燭光在風中搖曳。一年一度的相會即將到來,即使有離別的憂愁,也容易被這美好的時刻所消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七夕夜晚女子們的活動和心情。詩中通過“河漢隂隂”、“閨中乞巧”等詞句,營造出七夕特有的浪漫氛圍。女子們“暫移翠琯封蛛網,斜插金鈿望鵲橋”,展現了她們對節日的期待和對愛情的曏往。結尾的“一年一度長相會,縱有離愁亦易消”則表達了即使有離愁,但在七夕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所有的憂愁都會被相聚的喜悅所替代。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七夕節的浪漫與溫馨。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