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刺讒詩

道之喪矣,讒人是命。 俗之訛矣,讒言是聽。 夫惟仁人,去讒遠佞。 放之流之,四國是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讒人:指喜歡說別人壞話、挑撥離間的人。
  • :錯誤,不正。
  • :指善於用花言巧語諂媚的人。
  • 放之流之:放逐,流放,指將讒人趕出國家。
  • 四國:指四方各國,泛指天下。

繙譯

道德淪喪了,是因爲任命了那些讒人。 社會風氣敗壞了,是因爲聽信了讒言。 衹有仁德之人,才會遠離讒人和佞人。 將他們放逐流放,才能使四方各國得到正直。

賞析

這首詩深刻地揭示了讒言的危害和社會道德的淪喪。詩人通過對比仁人與讒佞之人的不同行爲,強調了遠離讒言、維護社會正直的重要性。詩中的“放之流之,四國是正”表達了詩人對於清除讒佞、恢複社會道德的強烈願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於社會風氣的深刻關注和對於道德重建的殷切期望。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