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城樓宋故都門

佳節倚秋城,朋曹晚相逐。 竊憐坎廩心,暫寓登臨目。 日落故鄉杯,霜寒遊子服。 百里覽山河,千年看陵谷。 生欣盛時康,追嘆亡王促。 帝功頹九五,霸氣消百六。 猶能識宮觀,但見登樵牧。 縱酒在高樓,悲歌對喬木。 身同司馬病,懷異步兵哭。 舉頭望長天,萬里來鴻鵠。 默尋階除降,獨去歸茅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坎廩(lǎn):坎坷不平,比喻遭遇不順利。
  • 樵牧:砍柴和放牧的人。
  • 喬木:高大的樹木。
  • 司馬:指司馬遷,因遭受宮刑而病。
  • 步兵:指阮籍,因不滿時政而常哭泣。

翻譯

在秋天的城樓上,我與朋友們相聚,享受着節日的快樂。雖然心中有着坎坷不平的感受,但暫時將目光投向這登高望遠的景色。夕陽下,我舉杯思念故鄉,寒霜中,我穿着遊子的衣裳。我眺望百里山河,千年歷史盡收眼底。我欣喜於盛世的安寧,追憶那些短命的亡國之君。帝王的功業已頹廢至極,昔日的霸氣也已消逝。宮觀雖在,卻只見樵夫和牧童。我們在高樓上縱情飲酒,對着高大的樹木悲歌。我如同司馬遷般病痛纏身,又如阮籍般懷有不同的哀愁。擡頭望向遼闊的天空,萬里之外有鴻鵠飛來。我默默地走下臺階,獨自回到我的茅屋。

賞析

這首作品在秋日的城樓上,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思考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中「坎廩心」與「登臨目」形成對比,既展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又體現了其對現實的深刻洞察。結尾的「默尋階除降,獨去歸茅屋」則透露出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寧靜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高叔嗣

明河南祥符人,字子業。號蘇門山人。嘉靖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歷稽勳郎中。出爲山西左參政,斷疑獄,人稱爲神。遷湖廣按察使。卒官。少受知李夢陽,與馬理、王道切磋文藝。有《蘇門集》。 ► 1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