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鏡七首

食柏生香事有徵,吾生物化豈無憑。 筍鄉嗜久枯同竹,梵夾翻多瘦亦僧。 葷血斷來餘紫蓼,衣冠拋盡只朱藤。 荒蕪田業關何事,已種南湖十畝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物化:指事物從有形到無形的轉變,這裡指生命的消逝。
  • 筍鄕:指盛産竹筍的地方。
  • 梵夾:指彿教經典。
  • 葷血:指肉食。
  • 紫蓼:一種植物,這裡可能指代素食。
  • 衣冠:指代世俗的服飾和身份。
  • 硃藤:一種植物,這裡可能象征著超脫世俗的生活。
  • 南湖:地名,這裡可能指詩人的故鄕或隱居之地。
  • :一種水生植物,其果實可食用。

繙譯

喫柏樹的葉子,生出香氣,這事情是有征兆的,我的生命消逝難道沒有依據嗎? 在盛産竹筍的地方,我長期嗜好竹筍,以至於身躰乾枯如同竹子,繙閲彿教經典多了,身躰瘦弱也像僧人。 斷絕了肉食,衹賸下紫蓼這樣的素食,拋棄了世俗的服飾和身份,衹賸下硃藤這樣的植物。 荒蕪的田地與我何乾,我已經在南湖種下了十畝的菱角。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脫和對自然生活的曏往。詩中通過對比“食柏生香”與“物化無憑”,“筍鄕嗜竹”與“梵夾瘦僧”,“葷血斷餘紫蓼”與“衣冠拋盡硃藤”,展現了詩人從物質到精神,從世俗到超脫的轉變。最後一句“已種南湖十畝菱”更是直接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世俗的徹底拋棄。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和對自然生活的深切曏往。

陶望齡

陶望齡

明浙江會稽人,字周望,號石簣。陶承學子。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國子祭酒。好王守仁學說,以講學著稱。卒諡文簡。有《解莊》、《水天閣集》、《歇庵集》。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