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過張文烈戰沒處

山城百戰後,蕭索似雎陽。 鬼哭無天命,烏啼是國殤。 幾人留島嶼,何處吊沅湘。 脈脈回舟去,聞笳更斷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增城:地名,今廣東省廣州市下轄的一個區。
  • 張文烈:人名,可能是明末清初的抗清烈士。
  • 戰沒:戰死。
  • 蕭索:形容景象淒涼,冷落。
  • 雎陽:地名,古代城池,這裏用來比喻增城的淒涼景象。
  • 鬼哭:形容戰後的悽慘景象。
  • 天命:指天意或命運。
  • 烏啼:烏鴉的叫聲,常用來象徵死亡或不祥。
  • 國殤:爲國捐軀的烈士。
  • 島嶼:這裏可能指抗清力量退守的海島。
  • 沅湘:湖南的兩條河流,這裏泛指湖南地區,也可能是指烈士的故鄉或埋葬地。
  • 脈脈:形容眼神含情,這裏可能指心情沉重。
  • :古代的一種樂器,常用於軍中,這裏指聽到笳聲感到悲傷。

翻譯

山城經歷了百次戰鬥後,景象淒涼冷落,如同古代的雎陽。 戰後的悽慘景象中,鬼魂哭泣,似乎天命已失,烏鴉的叫聲象徵着國家的烈士。 有多少人留在了海島上,哪裏可以祭奠那些爲國捐軀的英雄? 心情沉重地乘舟返回,聽到笳聲更是讓人心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後山城的淒涼景象,通過「鬼哭」、「烏啼」等意象深刻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國家的悲痛。詩中「幾人留島嶼,何處吊沅湘」反映了對抗清烈士的懷念與對國家命運的憂慮。結尾的「聞笳更斷腸」則進一步加深了悲愴的氛圍,體現了詩人對戰亂時代深重的哀思。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