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常奉禮郎劉仲庸以二宮命使南省織金段龍帳還京師二首

· 王逢
澤國李膺舟,風霜季子裘。 家依南越鳥,身適大宛騮。 甲乙帷虛夜,蓬萊殿敞秋。 到京王母喜,休語萬方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澤國:水鄉,這裏指江南地區。
  • 李膺舟:李膺,東漢名士,其舟常爲士人所慕,後用以比喻名士的行蹤。
  • 風霜:比喻旅途的艱辛。
  • 季子裘:季子,指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其裘衣爲貧賤之象徵,後用以比喻貧賤。
  • 南越鳥:指南方的鳥,比喻家鄉。
  • 大宛騮:大宛,古代西域國名,騮指黑鬃黑尾的紅色馬,這裏指良馬,比喻遠行。
  • 甲乙帷虛夜:甲乙,指天干,帷,帳幕,虛夜,空無一人的夜晚,這裏指宮中帳幕空寂。
  • 蓬萊殿敞秋:蓬萊,神話中的仙山,殿,宮殿,敞,開闊,秋,秋天,這裏指宮殿在秋天的景象。
  • 王母:神話中的西王母,這裏指皇太后。
  • 休語:停止說話,這裏指不要說出。
  • 萬方憂:萬方,指全國各地,憂,憂慮,這裏指國家的憂慮。

翻譯

江南水鄉,名士如李膺般行舟,風霜中,季子的裘衣顯露貧賤。 家在南方的鳥兒旁,身卻遠赴大宛,駕馭着良馬。 宮中的帳幕在空寂的夜晚,蓬萊仙殿在秋日裏敞開。 回到京城,皇太后定會歡喜,但請不要說出,以免引起全國的憂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劉仲庸奉命南行,完成使命後返回京城的情景。詩中通過「李膺舟」、「季子裘」等典故,展現了旅途的艱辛與身份的貧賤,而「南越鳥」、「大宛騮」則形象地表達了家鄉與遠行的對比。後兩句則通過宮廷的景象,暗示了使命的重要性和對國家安危的關切。表達了詩人對劉仲庸的敬佩和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憂慮。

王逢

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臺臣薦之,稱疾辭。避亂於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閒園丁。辭張士誠徵闢,而爲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於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