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芙蓉嶺對鏡嶺羊鬥嶺新嶺塔嶺賦短歌五首
客謂老夫今老矣,胡爲尚落空山裏。千艱百難萬不平,上嶺下嶺不肯已。
此嶺第三未爲險,人面獸心險於此。乾坤一紀戰旗紅,偶脫亂離身不死。
流可無行兮坎即止。君不見羊化爲石鬥即休,兩角蝸爭何所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乾坤一紀:指天地間的一段時間,一紀通常指十二年。
- 戰旗紅:形容戰亂頻繁,戰旗飄揚。
- 流可無行:指流浪無定,無處可去。
- 坎即止:坎,指困境;即止,指停止或結束。
- 羊化爲石:指羊變成了石頭,比喻事物的變化無常。
- 鬥即休:鬥,指爭鬥;即休,指立即停止。
- 兩角蝸爭:比喻微不足道的爭鬥。
翻譯
客人對我說:「你已經老了,爲何還留在荒涼的山中?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和不平,你還是不斷地攀登上下山嶺。」
這座山嶺雖是第三座,但並不算最險峻,人心比這山嶺還要險惡。天地間十二年來戰亂不斷,戰旗飄揚,我僥倖逃脫亂世,倖存下來。
我流浪無定,遇到困境就會停下來。你看那羊變成了石頭,爭鬥也就停止了,兩隻蝸牛的爭鬥又有什麼意義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作者在山嶺間的艱難行走,反映了人生的不易和世事的險惡。詩中「人面獸心險於此」一句,深刻揭示了人心的複雜和險惡,與自然山嶺的險峻形成對比。後文通過「羊化爲石」和「兩角蝸爭」的比喻,表達了對於無謂爭鬥的厭倦和對平靜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世態的深刻洞察和對安寧生活的渴望。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
方回的其他作品
- 《 泊崇德縣曉作 》 —— [ 元 ] 方回
- 《 生日後三朝又書 》 —— [ 元 ] 方回
- 《 白雲李處士於大樗下築小庵用題王子由書齋韻賦之 》 —— [ 元 ] 方回
- 《 次韻送胡教諭炳文如金陵二首 》 —— [ 元 ] 方回
- 《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 —— [ 元 ] 方回
- 《 次韻君澤正月五日早見示 》 —— [ 元 ] 方回
- 《 次韻康慶之秋雨喜涼書懷五首 》 —— [ 元 ] 方回
- 《 春半久雨走筆五首 》 —— [ 元 ] 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