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蔡琰還漢圖

· 王逢
銅臺春深邊草綠,琰因名父千金贖。殘生既免氈裘鬼,哀衷莫盡蘆笳曲。 舊時漢妝慵復理,感義懷慚歸董祀。入朝好語亂世雄,賤妾不爲天地容,爾其忠事山陽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蔡琰:字文姬,東漢末年女詩人,蔡邕之女。
  • 銅臺:指曹操所建的銅雀臺,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
  • 琰因名父千金贖:指蔡琰因其父蔡邕的名聲而被曹操以千金贖回。
  • 氈裘鬼:指北方遊牧民族,這裏指蔡琰被匈奴擄走後的生活。
  • 蘆笳曲:古代北方民族的樂器,這裏指蔡琰在匈奴的生活。
  • 舊時漢妝慵復理:指蔡琰回到漢地後,懶得再整理舊時的漢家妝容。
  • 董祀:蔡琰的丈夫。
  • 山陽公:指曹操,他曾封爲山陽公。

翻譯

銅雀臺春意深沉,邊疆的草色綠油油,蔡琰因爲父親的名聲被曹操以千金贖回。她慶幸自己得以脫離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但內心的哀愁卻無法用蘆笳曲表達。

她懶得再整理舊時的漢家妝容,感激董祀的義氣,心中充滿了愧疚。她回到漢地,對亂世中的英雄們說:「我不願再爲天地所不容,你們應該忠心侍奉山陽公。」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蔡琰從匈奴被贖回後的複雜心情。詩中,「銅臺春深邊草綠」一句,既描繪了春天的景象,也隱喻了蔡琰的迴歸。通過對比「氈裘鬼」與「蘆笳曲」,表達了蔡琰對過去生活的厭棄和對漢文化的懷念。最後,蔡琰的話語表達了她對亂世的無奈和對曹操的忠誠,展現了她複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

王逢

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臺臣薦之,稱疾辭。避亂於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閒園丁。辭張士誠徵闢,而爲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於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