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溪思王陽明先生口占

山村茅屋迥,野雉奠三城。 此地曾傳檄,何人壯請纓。 草肥連幕動,柳細別屯青。 我亦勞於役,臨岐一駐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iǒng):遠,偏僻。
  • 野雉(yě zhì):野雞。
  • (diàn):祭奠,這裏指野雞的叫聲似乎在祭奠。
  • (xí):古代用來徵召、聲討的文書。
  • 請纓(qǐng yīng):請求出戰,源自古代武士請求賜予戰袍(纓)以出戰。
  • (mù):帳篷,這裏指軍隊的營帳。
  • (tún):駐紮。
  • (qí):岔路口。
  • 駐旌(zhù jīng):停下旗幟,指停止行軍或暫時停留。

翻譯

山村中的茅屋顯得格外偏遠,野雞的叫聲似乎在祭奠着三座城池。這裏曾經是傳檄聲討的地方,現在又有哪位勇士壯志凌雲,請求出戰呢?草地肥沃,連綿的帳篷隨着軍隊的移動而搖曳,細柳輕拂,與別處的駐軍形成鮮明的對比。我也因爲勞役而疲憊,來到這岔路口,便停下旗幟,暫時駐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偏遠山村中的景象,通過對野雞叫聲、傳檄聲討、勇士請纓等元素的描寫,展現了戰亂時期的邊疆景象。詩中「草肥連幕動,柳細別屯青」一句,巧妙地運用了對仗和意象,表達了戰地生活的艱辛與邊疆的孤寂。結尾的「我亦勞於役,臨岐一駐旌」則抒發了詩人對勞役生活的感慨和對暫時安寧的珍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戰亂時代的深刻感受。

樑元柱

樑元柱,召補福建道御史。三年,監北京鄉試。旋奉敕按雲南,便道歸省,連遭父母之喪,起補廣西參議,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見羅孫耀撰墓誌銘、吳元翰撰行狀。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順德縣誌》卷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