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一冬無雪風沙特甚雖土曠人稀而車運不絕良可嘆也

· 劉崧
邊城日暮苦風沙,共說殘年氣候差。 水暖已聞冰解凍,地枯不見雪飛花。 去牛來馬餘千里,吠犬鳴雞有幾家。 東望春迴應不遠,可能膏澤遍荒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邊城:指靠近邊境的城市,這裏指北平。
  • 殘年:一年將盡的時候,這裏指冬季。
  • 膏澤:滋潤土壤的雨水,這裏比喻恩惠。(:gāo)
  • :xiá):遠;長久。

翻譯

在邊城的日暮時分,風沙之苦讓人難忍,人們都說這年尾的氣候很差。 已聽聞水暖冰開始解凍,土地乾枯不見雪花飛舞。 這裏路途中牛去馬來綿延千里,能聽到狗叫雞鳴的人家卻沒有幾家。 向東望去,春天的迴應應該不遠了,可能滋潤萬物的雨水會遍佈這荒涼遙遠之地吧。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北平冬季風沙嚴重、氣候惡劣且人煙稀少的景象,但同時也表達了對春天到來、雨水滋潤大地的期盼。詩的首聯通過「邊城日暮苦風沙」和「共說殘年氣候差」,形象地表現出當地環境的惡劣和人們對氣候的不滿。頷聯的「水暖已聞冰解凍,地枯不見雪飛花」,通過對比,進一步強調了土地的乾旱和缺少降雪的情況。頸聯「去牛來馬餘千里,吠犬鳴雞有幾家」,則從路途的繁忙和人家的稀少兩方面,展現出這個地方的空曠。尾聯「東望春迴應不遠,可能膏澤遍荒遐」,表達了對春天和雨水的渴望,給人以一絲希望。全詩語言樸實,意境蒼涼,通過對自然景象和民生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心情。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