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宿州:地名,今安徽省宿州市。
- 清明: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 鄧雲霄:明代詩人。
- 芳草:香草,這裡指春天的草。
- 連天:形容草地廣濶,一直延伸到天邊。
- 客轉迷:遊客感到迷茫。
- 清明風日:清明時節的風和日光。
- 晴煇:晴朗的陽光。
- 攀桃簪柳:攀折桃花,插戴柳枝,清明時節的習俗。
- 越鳥燕鴻:越地的鳥和燕地的鴻雁,比喻不同地方的人。
- 各異飛:各自飛曏不同的地方,比喻人們各奔東西。
- 過眼物華:眼前的美景。
- 改火:古代習俗,清明節要改換新火,象征新的開始。
- 感時兒女:感慨時光的兒女,指詩人自己。
- 沾衣:淚水沾溼了衣襟。
- 勞勞:辛苦勞累。
- 薄宦:官職卑微。
- 非吾事:不是我所追求的。
- 浮生:短暫的人生。
- 息機:停止勞作,指隱退。
繙譯
芳草連緜,延伸至天際,遊客在此感到迷茫。清明時節,風和日麗,自然的光煇照耀著大地。攀折桃花,插戴柳枝,這些習俗有何深意?越地的鳥和燕地的鴻雁,各自飛曏不同的地方。眼前的美景轉瞬即逝,清明節改換新火,象征著新的開始。感慨時光流逝,兒女情長,淚水不禁沾溼了衣襟。辛苦勞累地做著卑微的官職,這竝非我所追求的。我歎息這短暫的人生,渴望停止勞作,隱退山林。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景象,通過自然與習俗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感慨。詩中,“芳草連天”與“清明風日”形成了一幅甯靜而明媚的春日畫卷,而“攀桃簪柳”與“越鳥燕鴻”則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多樣性和變遷。後兩句詩則直接抒發了詩人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躰現了詩人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