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汝循秀才秋試二首

之子非幹祿,明時詔異才。 短襦關外棄,弱冠洛中來。 綵筆仙郎贈,荷衣少婦裁。 秋風走馬處,江上雨花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之子:這個人,指汝循秀才。
  • 幹祿:求取官職,謀求俸祿。
  • 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
  • 詔異才:皇帝下詔尋求特殊才能的人。
  • 短襦:短上衣。
  • 關外:指邊關之外,即邊遠地區。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 洛中:指洛陽,古都之一。
  • 綵筆:彩色的筆,比喻文才。
  • 仙郎:對才子的美稱。
  • 荷衣:用荷葉製成的衣裳,比喻高潔。
  • 少婦:年輕的已婚女子。
  • 秋試: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稱爲鄉試,因在秋季舉行,故又稱秋試。
  • 雨花臺: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翻譯

這個人並非爲了求取官職,而是在政治清明的時代,皇帝下詔尋求特殊才能的人。他放棄了關外的短上衣,二十歲時從洛陽來到這裏。彩色的筆是才子所贈,荷葉製成的衣裳則是年輕妻子所裁。在秋風中騎馬行走的地方,正是江上雨花臺的所在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汝循秀才的才華與志向,以及他在秋試之際的情景。詩中,「之子非幹祿」一句即表明汝循秀才並非爲了功名利祿,而是懷揣着才華與夢想。後文通過「短襦關外棄,弱冠洛中來」等句,展現了他的成長曆程與不凡氣質。結尾的「秋風走馬處,江上雨花臺」則營造了一種秋意盎然、志在四方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汝循秀才前程的美好祝願。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