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詩十首
達節聖所貴,止足愚罔圖。
歷觀功名士,負乘摧中途。
獨慕文成侯,始終與道俱。
沛中殆天授,圮上非神乎。
扶漢漢已王,仇秦秦已無。
白首未言邁,赤松以爲徙。
於此猶人間,忍見良弓枯。
晚歲招四皓,羽翼聊代吾。
出處何從容,千載稱爲儒。
西京誰繼躅,賢哉二大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達節:通達事理,懂得節制。
- 止足:知足,滿足於現狀。
- 愚罔圖:愚昧無知,沒有遠見。
- 負乘:揹負重物乘車,比喻力不勝任。
- 文成侯:指張良,漢初三傑之一,被封爲文成侯。
- 沛中:指劉邦在沛縣起兵。
- 殆天授:幾乎像是天意所授。
- 圮上:橋上。
- 扶漢:扶持漢朝。
- 仇秦:與秦爲敵。
- 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
- 良弓枯:比喻英雄無用武之地。
- 四皓:指商山四皓,漢初四位隱士。
- 羽翼:比喻輔佐或支持。
- 出處:指出仕與隱退。
- 西京:指長安,漢朝的都城。
- 繼躅:繼承前人的足跡。
翻譯
通達事理、懂得節制是聖人所推崇的,而知足常樂則是愚昧無知者所無法理解的。縱觀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他們往往因爲力不勝任而在中途遭受挫折。我唯獨敬慕文成侯張良,他始終與道義同行。在沛縣起兵的劉邦,似乎是天意所授,而在橋上遇到的老人,難道不是神明嗎?張良扶持漢朝,使漢朝得以稱王,與秦爲敵,最終秦朝滅亡。他白髮蒼蒼卻未曾離開,與仙人赤松子一同遷徙。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留在人間,忍受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痛苦。晚年時,他招來商山四皓,以他們的輔佐來代替自己。他的出仕與隱退都顯得從容不迫,千百年來被人們稱爲儒者。在西京長安,誰能繼承他的足跡呢?那兩位賢明的大夫真是令人敬佩。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張良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通達事理、懂得節制的人生態度的推崇。詩中,「達節」與「止足」成爲評價人物的重要標準,而張良則被塑造爲這一標準的典範。他不僅在政治上有所作爲,更在精神上與道義同行,體現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念。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同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