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二十首
朝爲清廟詩,暮作明堂賦。
賦剪秋空雲,詩濯錦江露。
織成文綺霞,掛在珊瑚樹。
聲價比南金,光耀掩大璐。
緘之贈所知,無媒得君路。
從茲失顏色,颯如枯蓬暮。
遂令棄中衢,咄嗟誰復顧。
楊意若可逢,薄言一往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清廟:古代帝王的宗廟,也指祭祀祖先的場所。
- 明堂:古代帝王擧行大典的地方,象征著權力和尊嚴。
- 賦:古代的一種文躰,多用於歌頌或抒發情感。
- 濯(zhuó):洗滌。
- 錦江:四川成都的一條河流,古代以産錦聞名,故名錦江。
- 文綺霞:比喻華美的文章或詩句。
- 珊瑚樹:珊瑚形狀似樹,常用來比喻珍貴或美麗的事物。
- 南金:古代指南方産的優質金屬,比喻珍貴。
- 大璐(lù):美玉,比喻珍貴。
- 緘(jiān):封存。
- 失顔色:失去光彩,比喻失意或衰敗。
- 颯如枯蓬暮:形容像枯萎的蓬草在傍晚一樣,比喻衰敗無生氣。
- 中衢:街道的中央,比喻重要的位置。
- 咄嗟(duō jiē):歎息聲,表示無奈或失望。
- 楊意:人名,可能是指楊脩,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以才智著稱。
- 薄言:輕聲細語。
- 往愬(sù):前往訴說,表達心意。
繙譯
早晨我創作關於清廟的詩,傍晚則寫下明堂的賦。 賦中的文字如同鞦天空中被剪裁的雲彩,詩中的意境則像錦江洗滌過的露水。 這些文字織成了如文綺般的霞光,懸掛在珊瑚樹上。 其聲譽價值堪比南方的金子,光芒掩蓋了美玉大璐。 我將這些作品封存起來,贈送給所知之人,但無媒人能爲我鋪就通往君王的路。 從此,我失去了光彩,如同枯萎的蓬草在傍晚時分一樣衰敗。 於是,我被遺棄在街道中央,無人再廻頭顧盼,衹能無奈歎息。 如果我能遇到像楊脩那樣的人,我會輕聲細語地前去訴說我的心意。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才華的自豪與對現實無奈的感慨。詩中,詩人以清廟、明堂爲背景,通過比喻和誇張手法,描繪了自己作品的華美與珍貴。然而,盡琯作品如金玉般珍貴,卻因無人引薦而無法得到君王的賞識,最終衹能黯然失色,被世人遺忘。詩的最後,詩人寄希望於能遇到像楊脩那樣的知己,以期改變自己的命運。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展現了詩人對才華被埋沒的悲憤與對未來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