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六首
鸚鵡隴西來,託身上林宿。
五步一飲泉,十步一啄粟。
本以能人言,金籠遂羈束。
何如丹鳳凰,和鳴岐山陽。
竹實自可飽,梧桐棲高岡。
雙音協律呂,五色成文章。
可望不可見,千年復來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鸚鵡:一種能模仿人說話的鳥。
- 隴西:地名,今甘肅省一帶。
- 上林:古代皇家園林,這裏指皇家園林中的鳥籠。
- 啄粟:啄食穀物。
- 金籠:裝飾華麗的鳥籠。
- 羈束:束縛,限制。
- 丹鳳凰:紅色的鳳凰,傳說中的神鳥。
- 岐山陽:岐山的南面,岐山在今陝西省。
- 竹實:竹子的果實,傳說中鳳凰的食物。
- 梧桐:一種樹木,傳說中鳳凰喜歡棲息的樹。
- 高岡:高高的山岡。
- 協律呂:和諧的音樂。
- 五色成文章:五彩繽紛,形容鳳凰羽毛的美麗。
翻譯
鸚鵡從隴西飛來,寄身於上林苑的鳥籠中。 每走五步就飲一口泉水,每走十步就啄食一粒粟米。 原本因爲能模仿人言,被金籠所束縛。 何不如那紅色的鳳凰,在岐山的南面和諧鳴叫。 竹實自然可以充飢,梧桐樹下棲息在高岡。 雙音和諧如同樂律,五彩斑斕如同錦繡文章。 雖可望而不可及,千年之後再次飛翔。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鸚鵡和鳳凰的境遇,表達了對於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鸚鵡雖能言,卻被金籠所困,而鳳凰則自由自在,棲息於高岡之上,食竹實,鳴和聲,形象生動。詩中「金籠」與「丹鳳凰」的對比,突出了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整體上,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鳥類的描繪,寄託了詩人對自由和高潔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