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懷詩

伯貞遁世士,深棲向西樵。 潛虯豈不媚,永謝弓旌招。 清溪撫疏鬆,心遠趣自超。 柴桑臨流潔,句曲聽風遙。 邈哉二陶後,勤銘寄山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貞:指作者的朋友,名字中的「伯」字常用於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 遁世士: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 西樵:地名,指西樵山,位於廣東省。
  • 潛虯:潛伏的龍,比喻隱居的高士。
  • 弓旌招:古代用弓和旌旗招賢納士,這裏指朝廷的徵召。
  • 柴桑: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淵明的故鄉。
  • 句曲:地名,今江蘇省句容市,以山川秀麗著稱。
  • 二陶:指陶淵明和陶弘景,兩位著名的隱士。
  • 山椒:山頂。

翻譯

伯貞是一位隱居的高士,他深深地棲息在西樵山。潛伏的龍難道不美麗嗎?但他永遠謝絕了朝廷的徵召。在清澈的溪流旁,他輕撫着松樹,心境遠離塵囂,趣味自然超脫。在柴桑,他臨流而居,保持清潔,而在句曲,他聽風聲,感受遙遠。在兩位陶姓隱士之後,他勤勉地刻銘文于山頂,寄情于山川。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伯貞隱居西樵山的生活,展現了其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境界。詩中運用「潛虯」、「弓旌招」等意象,表達了伯貞對隱居生活的堅持和對世俗權力的拒絕。通過對「柴桑」、「句曲」等地的提及,詩人進一步強化了伯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最後,提及「二陶」和「山椒」,不僅向歷史上的隱士致敬,也強調了伯貞傳承隱逸精神的決心和行動。整體上,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對隱逸生活理想化的讚頌。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