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蘇光祿子川倅鞏昌

西征朔氣自蕭蕭,鞏樹東風待使軺。 戊己屯兵中校尉,春秋趣對聖明朝。 款關胡部多隨馬,捕虜羌兒慣射鵰。 何事詞人監郡去,將因投筆似班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cuì):副職。
  • 鞏昌:地名,今屬甘肅省。
  • 西征:向西出征。
  • 朔氣:北方的寒氣。
  • 蕭蕭:形容風聲。
  • 鞏樹:鞏昌的樹木。
  • 使軺(yáo):使者的車。
  • 戊己:古代天干中的第五和第六位,此處可能指軍隊的編號或特定時間。
  • 中校尉:中級軍官。
  • 春秋:指春秋兩季,也泛指歲月。
  • 趣對:迅速應對。
  • 聖明朝:指當時的明朝。
  • 款關:通關,指邊境的關卡。
  • 胡部:指邊境的少數民族。
  • 捕虜:捕捉俘虜。
  • 羌兒:指羌族人。
  • 射鵰:射箭技藝高超。
  • 監郡:管理郡縣。
  • 投筆:投筆從戎,指放棄文職,投身軍旅。
  • 班超:東漢時期的著名將領,曾投筆從戎。

翻譯

西行出征,北風蕭蕭,鞏昌的樹木在東風中等待使者的車駕。 軍隊中的中級軍官戊己屯兵,春秋兩季迅速應對着聖明的朝代。 通關的胡族部落多隨馬而行,捕捉俘虜的羌族人擅長射箭。 爲何這位詞人要去管理郡縣,難道是因爲他想要像班超一樣投筆從戎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邊疆的軍事景象,通過對西征、屯兵、通關等場景的描寫,展現了邊疆的緊張氣氛和軍人的英勇。詩中「西征朔氣自蕭蕭」一句,以北風蕭蕭的景象開篇,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氛圍。後文通過對軍隊和邊疆民族的描寫,展現了邊疆的多元文化和軍人的職責。結尾處提到「投筆似班超」,暗示了詩人對投身軍旅、建功立業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邊疆軍人的敬意和對國家安寧的期盼。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