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母張氏

一赴瑤池金母宴,海天歸路杳無期。 菱花塵掩青鸞老,慈竹霜寒綵鳳悲。 春色自回芳澗藻,月華空照錦機絲。 生平懿行知何在,盡付空山太史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瑤池:神話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比喻仙境。
  • 金母:即西王母,又稱瑤池金母。
  • 菱花:指鏡子,因古時銅鏡背面常鑄有菱花圖案。
  • 青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常用來比喻女性。
  • 慈竹:一種竹子,此處比喻母親的慈愛。
  • 綵鳳:鳳凰的美稱,象徵美好。
  • 懿行:美好的行爲和品德。
  • 太史碑:古代史官所立的碑,用以記載重要人物的事蹟。

翻譯

她一去瑤池參加金母的宴會,海天的歸路遙遙無期。 鏡子已積滿塵埃,青鸞也已老去,慈竹上的霜寒讓綵鳳感到悲傷。 春天的景色自然迴歸,芳香的澗藻依舊,月光空照着錦機上的絲線。 她生平的美好行爲和品德現在何處?全都留在了空山中太史所立的碑上。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神話意象和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袁母張氏逝去的深切哀悼和對她高尚品德的讚頌。詩中「瑤池」、「金母」等詞語構建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仙境,暗示袁母張氏的高潔與不凡。後文通過「菱花塵掩」、「慈竹霜寒」等細膩的描繪,傳達了時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哀愁。結尾的「太史碑」則強調了袁母張氏的懿行將被永遠銘記。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