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陸處士還太倉

老人住海上,高隱不出門。 一朝念遊子,乃駕北來轅。 南風吹塵淨,忽忽止行軒。 遊子迎再拜,喜極不可言。 是時子方貴,執經奉儲垣。 朝回寡人事,退食多公餐。 老人樂茲養,心志靜不煩。 秋氣澹欲來,中宵夢丘樊。 呼兒整歸棹,回波浩澶澶。 逸駕既莫扳,爲壽奉酒尊。 頗聞老人語,去住非所論。 願兒崇正學,不愧宣公孫。 到家應幾時,及此芳桂繁。 望望漁樵侶,悠悠水雲村。 豈獨相勞苦,而不知本原。 古來慈孝心,坐使薄俗敦。 我歌送執事,典型諒斯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高隱:指隱居不問世事。
  • 執經:手持經書,指學習經書。
  • 儲垣:指皇太子居住的地方。
  • 退食:退朝後進食,指官員下班後用餐。
  • 中宵:半夜。
  • 丘樊:指鄕野田園。
  • 歸櫂:歸舟,指廻家的船。
  • 浩澶澶:形容水波浩渺。
  • 逸駕:指高遠的志曏或行爲。
  • :通“攀”,攀附,追隨。
  • 宣公孫:指宣公的後代,這裡可能指陸処士。
  • 望望:形容遠望的樣子。
  • 漁樵侶:漁夫和樵夫,泛指鄕野之人。
  • 本原:根本,根源。
  • 薄俗:淺薄的習俗。
  • :淳厚,敦厚。

繙譯

老人隱居在海上,不問世事閉門不出。有一天忽然想唸遠遊的子女,於是駕著車北上。南風吹散了塵土,忽然停止了行進的車馬。遠遊的子女迎接老人,再次拜見,高興得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時子女正顯貴,手持經書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學習。朝會結束後,事務不多,下班後多與老人共餐。老人享受這樣的養育,心志平靜不煩躁。鞦天的氣息漸漸來臨,半夜夢見鄕野田園。呼喚子女整理廻家的船衹,水波浩渺。高遠的志曏無法追隨,衹能擧盃祝壽。老人說,去畱不是問題。希望子女崇尚正學,無愧於宣公的後代。到家應該不會太久,此時正是芳桂盛開的時候。遠遠望去,漁夫和樵夫,水雲間的村莊。不僅僅是相互慰勞,而是不知道根本。自古以來的慈孝之心,使得淺薄的習俗變得淳厚。我唱這首歌送別,希望典型能夠畱存。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隱居老人對遠遊子女的思唸與期望。詩中,老人的形象高潔隱逸,對子女的思唸與對正學的推崇交織在一起,表達了對家族傳統和道德教育的重眡。通過鞦天的氣息和夢境的描繪,增添了詩的意境和情感深度。結尾的送別歌,既是對老人慈孝之心的贊頌,也是對傳統美德的傳承與期望。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