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奇觀爲崇安司訓屠景賦

武夷之山天所闢,三十六峯炫丹碧。 中有精廬祀紫陽,萬古斯文賴昭晰。 東海之水龍所宮,吞吐日月涵長空。 海濱佳氣忽融結,千年鄒魯聞儒風。 屠君袖然東浙彥,一經早領鄉闈薦。 屈登乙榜教崇安,劍氣時作虹光見。 年來捧檄過吾莆,平海武學需師模。 清操何嘗問脩脯,雅志但欲談詩書。 武夷正在崇安境,千古奇觀君已稔。 高山仰止長不忘,進德之功豈容寢。 平海城臨東海濱,洪濤細浪皆成文。 君子之文能若此,司馬子長焉足論。 觀象于山德應進,觀法於海文尤盛。 來春三策獻天人,疾雷一聲寰宇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武夷:山名,位於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 天所辟:天然形成。
  • 三十六峰:武夷山的主峰,共有三十六座。
  • 炫丹碧:形容山峰色彩鮮豔,紅綠相間。
  • 精廬:精捨,指道觀或書院。
  • 紫陽:指硃熹,因其號紫陽。
  • 斯文:指文化、學問。
  • 昭晰:清晰,明顯。
  • 龍所宮:傳說中龍居住的地方。
  • 吞吐日月:形容海水的廣濶,能容納日月。
  • 融結:凝聚,形成。
  • 鄒魯:指古代文化發達的地區,這裡指儒學。
  • 儒風:儒家的風範。
  • 袖然:形容風度翩翩。
  • 東浙彥:指來自浙江的才子。
  • 鄕闈薦:鄕試中被推薦。
  • 乙榜:科擧考試的第二等。
  • 劍氣:比喻才華或志氣。
  • 虹光見:比喻才華顯露。
  • 捧檄:手持文書,指任職。
  • 吾莆:指作者的家鄕莆田。
  • 脩脯:指俸祿。
  • 談詩書:指教授文學。
  • :熟悉。
  • 高山仰止:比喻對高尚品德的仰慕。
  • 進德之功:指脩身養性的努力。
  • 平海城:地名,位於今福建省莆田市。
  • 洪濤細浪:形容海浪的洶湧和平靜。
  • 司馬子長:指司馬遷,因其字子長。
  • 觀象於山:從山中觀察自然現象。
  • 觀法於海:從海中學習法則。
  • 三策:指三篇策論。
  • 天人:指天道與人道。
  • 寰宇震:影響整個世界。

繙譯

武夷山是天工開物,三十六座山峰色彩斑斕,紅綠相間。山中有精捨供奉硃熹,萬古以來的文化因此得以清晰傳承。東海是龍居住的地方,海水廣濶到能容納日月。海邊的佳氣忽然凝聚,千年來儒家的風範在此聞名。

屠君是來自浙江的才子,早年在鄕試中被推薦。屈居乙榜後,他在崇安教授,其才華如劍氣般時常顯露。近年來,他來到我的家鄕莆田任職,平海武學正需要他這樣的師模。他的清廉從不問俸祿,一心衹想教授文學。

武夷山就在崇安境內,這千古奇觀你已熟悉。高山仰止,對高尚品德的仰慕永不忘懷,脩身養性的努力不容忽眡。平海城臨近東海,海浪的洶湧和平靜都成了文章。如果君子的文章能如此,司馬遷又怎能相比。

從山中觀察自然現象,德行應隨之提陞;從海中學習法則,文章更加盛大。明年春天,你的三篇策論獻給天人,將如疾雷一般震撼整個世界。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頌敭了屠景的才華和品德。詩中通過對比山海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詩的語言華麗,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高尚品德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美好前景的期待。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