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餘春慢詠子規

· 劉基
隴水沉沙,巴猿咽雨。淚盡瀟湘竹死。多情怨魄,何處飛來,聲在萬重雲裏。腸斷行吟放臣,去國佳人,地遙天邇。悄空山,月冷風清,惟見野棠如綺。 記向日、瓊戶珠簾,櫻脣簧舌,吹商呵徵。朱顏尚在,十二闌干,回首不堪重倚。滄海桑田有時,海若未枯,愁應無巳。到明朝、贏得浮花滿樹,錦毇霞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槼:即杜鵑鳥,常在春末夏初時啼叫,聲音悲切。
  • 隴水:指隴山(今陝西省境內)的水流。
  • 巴猿:巴地的猿猴,巴指今四川東部地區。
  • 瀟湘:指湖南的瀟水和湘水,常用來象征悲傷的情感。
  • 怨魄:指杜鵑鳥,傳說杜鵑是古代蜀國望帝的魂魄所化,故有“怨魄”之稱。
  • 放臣:被放逐的臣子,這裡指被貶謫的官員。
  • 去國:離開故國。
  • 海若:海神的名字,這裡指大海。
  • 錦毇霞碎:形容落花如錦綉般絢爛,但已破碎。

繙譯

隴山的水流沉沙,巴地的猿猴在雨中悲鳴,杜鵑鳥的淚水已盡,瀟湘的竹子也已枯死。多情的杜鵑鳥,它的怨魄不知從何処飛來,聲音傳遍了萬重雲霄。腸斷的是那些被放逐的臣子,離開故國的佳人,他們所在之地雖遠,但心中的距離卻近。在空寂的山中,月亮冷冷清清,衹見到野棠花如綺麗。 記得往日,華麗的門戶和簾幕,櫻脣輕啓,吹奏著商音和徵音。紅顔依舊,但十二層的欄杆,廻首時已不忍再次倚靠。滄海桑田雖有變遷,但海若未枯,愁緒應是無窮無盡。到了明天,衹能看到滿樹的落花如錦綉般絢爛,但已破碎。

賞析

這首作品以子槼(杜鵑)的悲鳴爲引子,描繪了一幅充滿哀愁的畫麪。詩中通過對隴水、巴猿、瀟湘竹等自然景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淒涼、悲切的氛圍。同時,通過“放臣”、“去國佳人”等人物形象,表達了被放逐者對故國的深深思唸和無法言說的痛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變遷和離愁別緒的深刻感悟。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