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勾踐: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曾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最終滅吳復仇。
- 種蠡:指越國大夫文種和范蠡,兩人曾輔佐勾踐復仇。
- 宿恨:舊仇,長久的仇恨。
- 嘗膽苦:勾踐臥薪嚐膽,意指忍受艱苦,不忘國仇。
- 即薪勞:即臥薪嚐膽,意指忍受艱苦,不忘國仇。
- 光昭:顯赫,顯耀。
- 虜方殷:指敵人(此處指北方的蒙古族)勢力正盛。
- 矧(shěn):何況,況且。
- 伺其隙:尋找敵人的破綻。
- 賊首:指敵人的首領。
- 見梟:被斬首。
翻譯
勾踐昔日滅吳,其用心非一朝一夕。文種和范蠡若相互猜忌,那長久的仇恨又怎能消解?勾踐既已忍受了嘗膽的苦楚,又甘願承受臥薪的辛勞。一旦大仇得報,連草木都顯得光彩照人。如今敵人的勢力正盛,何況他們還依仗着屢次勝利而驕傲。只要能找到他們的破綻,敵人的首領必定會被斬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回顧勾踐滅吳的歷史,強調了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詩中「嘗膽苦」與「即薪勞」形象地描繪了勾踐的堅韌與決心,而「大仇一雲復,草木亦光昭」則展現了復仇成功後的榮耀與光彩。後半部分則通過對當前形勢的分析,表達了尋找敵人破綻、一舉擊敗敵人的決心與策略。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歷史與現實的交融,展現了詩人對復仇與勝利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