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台山懷古四首

京臺聊暇日,四望柳條春。 象郡元吞楚,龍洲自隔秦。 英雄無窟宅,戰伐有埃塵。 漢文寬大詔,猶自感遺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粵台山:古代地名,位於今廣東省,可能是指粵秀山或越秀山。
  • 黎民表:清代詩人,字熙載,號石湖。
  • 京臺:指北京的宮臺,此處借指京城。
  • 暇日:閒暇時光。
  • 象郡:古代行政區劃,包括今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帶,曾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郡。
  • 元吞楚:原意爲象郡地域廣大,能包容楚地,此處暗指歷史上的兼併。
  • 龍洲:泛指南方地區,可能指嶺南一帶。
  • :指秦朝。
  • 窟宅:藏身之處,此處指英雄的居所。
  • 埃塵:塵土,形容戰爭的烽煙。
  • 漢文:指漢文帝劉恆,以其寬厚仁德著稱。
  • 寬大詔:寬宏大量的詔書,此處可能指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措施。
  • 遺民:指前朝遺留下來的百姓。

翻譯

在京都的閒暇日子裏,放眼望去滿目都是春天的柳樹綠意。象郡的歷史悠久,曾經能夠吞併楚地;而龍洲之地,自古以來就與秦地相隔。那些英勇的英雄沒有固定的居所,他們的戰鬥留下了漫天的塵埃。即便是漢文帝那樣寬厚仁慈的君主,他的寬大詔令仍然讓遺留在這裏的百姓感到感激。

賞析

黎民表這首詩以粵台山爲背景,通過描繪歷史變遷和英雄事蹟,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敬仰以及對和平盛世的嚮往。詩人巧妙地運用象郡、龍洲等地理概念,勾勒出廣闊的歷史畫卷。同時,通過對漢文帝寬大詔令的提及,展現了詩人對仁政的推崇和對人民福祉的關注。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體現了黎民表的詩才和歷史感慨。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