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挂孤帆:即挂帆,乘船出發。唐·李太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咫(zhǐ)尺神山:語本唐·李義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靑鳥殷勤爲探看」、宋·楊夢錫《水調歌頭》:「雲海渺空闊,咫尺是蓬山」。
「憶挂孤帆東海畔,咫尺神山」句:喩自己對政治理想的追求。靑年時代的靜安,思想上傾向於温和的改良運動。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靜安自故鄕海寧前往上海,尋求新學,在維新人士主辦的《時務報》中擔任書記校對,業餘時間則前往羅振玉所辦的東文學社,師從日本人藤田豐八學習外語及理化等近代科學。光緒二十七年(西元一九〇一年)秋,靜安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物理學校,幷硏究哲學、心理、倫理等學科。此卽靜安向西方尋求眞理的過程,亦即本詞中言及的「挂帆東海」。
棹(zhào):船槳,此指船。
「望中樓閣陰晴變」句:宋·文與可《無爲山寺》:「雲中樓閣自陰晴。」望中,視野之中。
「幾度天風吹棹轉,望中樓閣陰晴變」句:喩自己追求的失敗。靜安於《時務報》任職不久後,戊戌政變爆發,維新人士多遭捕殺或貶逐,這對靜安的思想産生了較大的刺激。此後,靜安又醉心於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受叔本華影響,思想感情日趨悲觀失望。在此階段,靜安發表了相當多憂心國事的文章。如《教育小言十則》:「學術之絶久矣!昔孔子以老者不教、少者不學爲國之不祥;閔子馬以原伯魯之不悅學,而卜原氏之亡。今舉天下之人而不悅學,幾何不胥人人爲不祥之人,而胥天下而亡也!」《教育小言十三則》:「夫至道德、學問、實業等皆無價値,而惟官有價値,則國勢之危險何如矣! 」 另,上闋典出《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爲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
金闕:仙人、天帝所居的宮闕,此處亦有影射淸廷之意。 瑤草:仙草。漢·東方曼卿《與友人書》:「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五代·馮正中《鵲踏枝》:「霜落小園瑤草短。」
「到得蓬萊,又値蓬萊淺」句:典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説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爲陵陸乎?』」 「金闕荒涼瑤草短,到得蓬萊,又値蓬萊淺」句:喩世事的變化無常。
塵揚滄海:典自《神仙傳·王遠》:「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宋·張蘆川《隴頭泉》:「三十年黃粱未熟,滄海揚塵。」此喩世間的滄桑巨變。
精衞:《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精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此喩矢志不移的精魂。
何限: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