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祗恐牡丹留不住,與春約束分明:未開微雨半開晴。要花開定準,又更與花盟。 魏紫朝來將進酒,玉盤盂樣先呈。鞓紅似向舞腰橫。風流人不見,錦繡夜間行。
拼音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元高拭詞注「南呂調」。李煜詞名《謝新恩》。賀鑄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淲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淸照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昇《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高、郭璞、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段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凝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泌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煜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六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子諲(yīn)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七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賀鑄詞爲主,而以晏幾道詞之第二句添字、馮延巳詞之前後換韻、後段第四句減字、王觀詞之後段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永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俱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龍安蕭寺:在鉛(Yán)山境内。 魏紫:牡丹之一種,亦稱魏紅。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於魏相仁溥家。」又歐陽修《縣舍不種花,惟栽楠木、冬靑、茶竹之類,因戲書七言四韻》詩:「伊川洛浦尋芳徧,魏紫姚黃照眼明。」 玉盤盂:宋·蘇軾《玉盤盂》詩二首,有序云:「東武舊俗,每歲四月,大會於南禪、資福兩寺。以芍藥供佛,而今歲最盛。凡七千餘朶,皆重跗累萼,繁麗豐碩。中有白花,正圓如覆盂,其下十餘葉,稍大,承之如盤,姿格絶異,獨出於七千朶之上。云:得之於城北蘇氏園中,周宰相莒公之別業也。而其名甚俚,乃爲易之。」詩中有一聯云:「兩寺粧成寶瓔珞,一枝爭看玉盤盂。」按:東坡爲白芍藥取名「玉盤盂」,稼軒此詞則係用以指白牡丹。 鞓(tīng)紅:牡丹之一種。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鞓紅者,單葉,深紅花,出靑州,亦曰靑州紅。故張僕射齊賢,有第西京賢相坊,自靑州以駝馱其種,遂傳洛中。其色類腰帶鞓,故謂之『鞓紅』。」 「錦繡夜間行」句:《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鄕,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後代遂以富貴歸故鄕爲錦衣晝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祗(zhī)恐:只害怕。
  • 約束:約定。
  • 魏紫:牡丹的名貴品種之一。
  • 鞓(tīng)紅:牡丹的品種。

翻譯

只害怕牡丹留不長久,就和春天清楚地約定。沒開時微雨,半開時是晴天。要讓花兒準定開放,又再次與花定盟。魏紫在早晨來就像進酒,如玉盤盂那樣先呈現。鞓紅好似向着舞女的腰肢橫擺。那風流的人物已看不見,如錦繡般在夜間前行。

賞析

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牡丹的不同姿態和其盛開時的情景。作者通過對魏紫、鞓紅等不同牡丹品種的描寫,展現了牡丹的豔麗和嬌美。詞中「只恐」表達了對牡丹易逝的擔憂和珍惜之情,「與春約束」則富有想象力地表現出與自然的一種互動和約定。「風流人不見」略帶一種寂寥感,與前面牡丹的豔麗形成對比,凸顯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整體意境優美絢爛,將牡丹之美與人生的感慨融合在一起。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