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雲篇送蕪上人訪吳楚真僧
法雲不斷隨高蹤,洗鉢寒潭悟毒龍。
千歲枯藤四海杖,半山古寺五更鐘。
野店餘齋飼飢鳥,參禪直上匡廬峯。
才盡三吳又經楚,衰草園陵不弔古。
暫寄人間未壞身,獨入風林伏嘯虎。
夜逢老衲說楞嚴,門掩篝燈正秋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法雲:佛教語,指佛法如雲,能覆蓋一切。
- 鉢(bō):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 毒龍:佛典中兇惡的龍,這裏指人心中的雜念或惡念。
- 參禪: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通過靜心思慮,排除雜念,以求明心見性。
- 楞嚴:《楞嚴經》,佛教經典。
- 篝燈:用竹籠罩着的燈。
翻譯
佛法如雲般連綿不絕,追隨着高僧的足跡,在寒冷的潭水中洗鉢,以此領悟如何消除心中的雜念。 拿着以千歲枯藤製成的四海杖,身處半山的古寺中,聽着五更的鐘聲。 在野外的小店中,用剩餘的齋飯餵養飢餓的鳥兒,然後徑直前往廬山參禪。 纔在三吳之地施展完才華,又要前往楚地,面對衰敗的園陵,也不去憑弔懷古。 暫且將這尚未毀壞的身軀寄於人間,獨自進入風聲蕭瑟的樹林中,降服咆哮的老虎。 夜晚遇到老和尚講解《楞嚴經》,門掩着,籠罩着的燈正照着,外面下着秋雨。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蕪上人云遊訪僧的歷程,充滿了佛教的意蘊和對修行者的讚美。詩中通過描繪洗鉢悟毒龍、持杖行天下、參禪匡廬峯等場景,展現了修行者的堅定與超脫。同時,詩中也提到了面對衰草園陵不弔古,體現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態度。最後,夜逢老衲說楞嚴的場景,在秋雨的烘托下,更增添了一份寧靜與神祕的氛圍。整首詩意境幽深,語言簡潔,將佛教的哲理與自然景觀相結合,表達了對修行者的敬仰和對佛法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