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涇縣大水

· 鍾芳
歲直戊辰天下荒,宣城編戶多流亡。去年圩破水千尺,盡掃百穀生蒿稂。 今年道涇歷西原,正值洚水爲民殃。源從石埭涉太平,校之宣城適相當。 蛟螭翻騰鬼魅泣,沿溪四望皆沙場。室廬爲桴隴爲沼,泥浮樹杪如塗黃。 蕩析不辨土木偶,移易轉徙歸何方。我聞天地初,水火先胚胎。 火生於無水生有,寒暑晝夜更相推。火極旱乃熾,焚灼無噍遺。 水盛肆衝潰,瀰漫不可支。二行於物關大命,或若偏勝翻爲菑。 況茲盛夏火司令,退怯失勢誠堪哀。信知顓頊非能廉,逾等陵節恣雄猜。 騰陰千里蔽白日,吞吐瘴癘生煙霾。浸霪連月漲四壑,有似九河未決洪濤惡。 橫逞兇頑犯闤闠,幷包荒穢歸囊橐。羲和不忍炎光微,獨驅火龍當天飛。 融融一點破陰慝,竄伏散落愁誅夷。顧此柔弱資,積黨難推排。 堯時十日曬不焦,反以丁女爲之妃。憑籍陽威蒸四瀆,倏忽又乘山雨來。 或雲水位坎,其神合龜蛇。鱗甲光差差,交糾成一家。 鶉鳥短尾飛跋剌,遠避不敢角齒牙。始信柔制剛,黃老非浮誇。 載稽方脈流,立論固殊差。三才本同體,二氣混無涯。 水德浮乾坤,升降隨月華。陽一陰乃二,易象無舛訛。 胡爲人生具百脈,一水不勝二火耶。北人苦燥南苦溼,虛實實虛在損益。 制量妙用存其人,一中自古難偏執。誰負炎黃術,降爲天地醫。 浣腸洗髓千萬遍,無俾相蝕恆相資。日丹炳炳司民命,幸有吾皇萬年主此陰陽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圩(wéi):防水的堤岸。
  • 蒿稂(hāo láng):蒿草和莠草。
  • 洚(jiàng)水:洪水。
  • 石埭(dài):地名。
  • 蛟螭(jiāo chī):蛟龍。
  • 木偶:指木雕的人像。
  • 顓頊(zhuān xū):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 噍(jiào)遺:吃剩的食物。
  • 菑(zāi):災害。
  • 闤闠(huán huì):街市。
  • 羲和:神話中駕馭日車的神。
  • 慝(tè):邪惡。
  • 四瀆(dú):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川的稱呼,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 跋剌(bá là):魚在水中跳躍的聲音。
  • 差差(cī cī):參差不齊的樣子。

翻譯

戊辰年天下荒蕪,宣城的編戶百姓大多流亡。去年堤岸破水千尺,所有的穀物都被掃蕩,只長出了蒿草和莠草。 今年路過涇縣到西邊的平原,正趕上洪水給百姓帶來災難。洪水從石埭流經太平,和宣城的情況差不多。 蛟龍翻騰,鬼魅哭泣,沿着溪流四面望去都是被水淹沒的地方。房屋成了漂浮的木筏,田地成了沼澤,泥土漂浮在樹梢上,像是塗上了黃色。 被衝散分辨不清的土木人像,四處轉移不知該去往何方。我聽說天地初始,水火先孕育產生。 火從無中產生,水從有中生成,寒暑晝夜交替推移。火到了極點乾旱就會加劇,焚燒灼燒後沒有剩餘。 水勢盛大肆意沖垮堤壩,瀰漫開來無法阻擋。水與火對於萬物關係重大,如果某一方面過於強盛就會變成災禍。 何況現在正值盛夏,火的勢力佔主導,(水)退縮怯懦失去勢力,實在讓人悲哀。確實知道顓頊不能廉潔,超越等級放縱猜忌。 蒸騰的陰氣遮蔽了白日,吞吐着瘴氣煙霧。連續降雨一個月使得四周的山谷都漲滿了水,好似九河未決堤,洪濤兇惡。 洪水肆意兇頑地侵犯街市,將荒蕪污穢都囊括其中。羲和不忍心讓陽光微弱,獨自驅趕火龍在天上飛行。 一點溫暖的陽光破除了陰暗邪惡,那些逃竄隱藏的(陰邪)愁懼被消滅。看到這柔弱的(陽光)力量,(陰邪)積累成黨難以被排開。 堯時十個太陽暴曬都曬不幹大地,反而用丁女作爲他的妃子。憑藉陽氣蒸發四條大川,很快又乘着山雨而來。 有人說水位屬坎,它的神與龜蛇相合。鱗甲閃閃發光,交織在一起成爲一家。 鶉鳥短尾快速飛行,遠遠躲避不敢用角和牙去對抗。才相信柔弱能夠剋制剛強,黃老的學說並非誇大。 考察中醫的脈象理論,立論本來就有差別。天、地、人三才本是同一體,陰陽二氣混合沒有邊際。 水的德行漂浮在天地間,升降隨着月亮的光華變化。陽爲一陰爲二,這是《易》的象數,沒有錯誤。 爲什麼人生具有衆多脈絡,一水卻不能勝過二火呢。北方人苦於乾燥南方人苦於潮溼,虛和實、實和虛在於損益調節。 控制度量的巧妙作用在於人,適中自古以來就難以偏執。誰掌握了炎黃的醫術,能夠成爲天地的醫生。 無數次地清洗腸胃和骨髓,不要讓它們相互侵蝕,而要相互滋養。太陽紅紅地照耀着,主宰着百姓的命運,幸運的是我們有吾皇萬年主宰着這陰陽的平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太平涇縣發生大水的情景以及作者對水火、陰陽等自然現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詩中先描述了大水帶來的災難,如房屋田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展現了水災的嚴重程度。接着,作者探討了水火、陰陽的關係,認爲二者的平衡對於萬物至關重要,若一方偏勝則會帶來災禍。詩中還引用了一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如顓頊、羲和、堯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同時,作者也提到了北方乾燥、南方潮溼的氣候差異,以及人體的虛實損益,表達了對陰陽平衡、適中之道的追求。整首詩語言豐富,意境宏大,既有對現實災難的描繪,又有對哲學思考的深入探討,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鍾芳

明廣東崖州人,改籍瓊山,字仲實。正德三年進士。嘉靖中累官至戶部右侍郎。有《皇極經世圖贊》、《續古今紀要》、《崖志略》、《鍾筠溪家藏集》。 ► 626篇诗文

鍾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