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臺懷古

清漳自繞鄴城邊,霸氣雄圖入野煙。 蒲葉唾殘千里井,豆萁歌斷上留田。 周文事業慚分鼎,宋玉風流惜感甄。 銅雀至今春不鎖,應徐羈旅憶當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鄴(yè)城:古代著名都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省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
  • 清漳:漳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在河北省南部。
  • 霸氣雄圖:指曹操在鄴城展現的權勢和統一的志向。
  • 野煙:荒野的煙霧,這裏指歷史的滄桑變遷。
  • 蒲葉唾殘千里井:用了劉曜(yào)滅西晉後,在鄴都的「千里井」上石勒往裏面扔蒲葉,詛咒王浚的典故,暗示了政治的殘酷和朝代的更迭。
  • 豆萁(qí)歌斷上留田:用了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詩中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句子,「豆萁歌」即指此,「上留田」是古地名,此處指曹植的悲劇命運,也象徵着兄弟相殘。
  • 周文事業慚分鼎: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基業,但曹操試圖三分天下,有慚於周文王的統一大業。
  • 宋玉風流惜感甄: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學家,他的《神女賦》和《高唐賦》中描述了與神女的愛情故事,此處用宋玉的風流來比喻才子佳人的情感糾葛,「感甄」指的是曹植與甄氏的愛情傳說,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惋惜和對命運的無奈。
  •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
  • 應徐:應瑒(yáng)和徐幹,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曾客居鄴城,這裏代指客居他鄉的文人。

翻譯

清漳河悠悠地環繞着鄴城的邊緣,曹操的霸氣雄圖已消失在荒野的煙霧之中。 石勒往千里井中唾蒲葉,詛咒王浚,曹丕逼迫曹植作七步詩,象徵着政治的殘酷和兄弟的相殘。 曹操企圖三分天下,有愧於周文王的統一大業,而曹植與甄氏的愛情傳說,令人惋惜才子佳人的命運無奈。 銅雀臺至今春天也不再上鎖,客居他鄉的文人不禁回憶起當年的往事。

賞析

這首詩以鄴城爲背景,通過對歷史典故和遺蹟的描繪,抒發了對歷史滄桑變遷的感慨。詩中提到的清漳河、鄴城、千里井、豆萁歌、周文事業、宋玉風流、銅雀臺等,都是富有歷史底蘊的元素,作者巧妙地將它們融入詩中,展現了鄴城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荒涼。

首聯描繪了鄴城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的滄桑,清漳河依然流淌,但曹操的霸業已化爲雲煙。頷聯運用兩個歷史典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鬥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頸聯將曹操與周文王對比,批評了他的分裂行爲,同時對曹植與甄氏的愛情悲劇表示惋惜,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思考。尾聯以銅雀臺爲象徵,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客居他鄉的文人的同情。

整首詩意境蒼涼,語言凝練,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和歷史興衰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少與屈大均同學於嶺南名儒陳邦彥。明亡後,始亨與大均同棄諸生,不復仕進,隱於草莽。國亂,寓於羊城,後返龍江。年五十出遊於羅浮、西樵間。後入羅浮山爲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緱館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薛始亨詩,以何氏至樂樓叢書本《南枝堂稿》爲底本,參校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蔡氏手抄本,葉恭綽校香山莫氏片玉書齋本(簡稱片玉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