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闈校士二首

閩海烽初淨,遼陽檄轉催。 徵兵煩十道,策士喜多才。 技已穿楊勝,籌因借箸來。 君王思頗牧,仗鉞早登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閩海:福建沿海地區。「閩」(mǐn)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
  • 遼陽:古代的一個地區名,此處代指邊疆。
  • (xí):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或聲討的文書。
  • 十道:這裏指廣泛地徵兵。
  • 策士:謀士,有智謀的人。
  • 穿楊:指射箭技術高超。
  • :計謀,策劃。
  • 借箸:藉箸代籌,指爲人出謀劃策。
  • 頗牧:廉頗和李牧,都是古代的名將。
  • 仗鉞(yuè):手持黃鉞,表示將帥的權威。

翻譯

福建沿海的烽火剛剛平息,遼陽那邊的徵兵文書又轉而加急傳來。朝廷廣泛地徵兵,爲的是能招攬衆多有才能的謀士。(應試者)射箭的技術已經高超到能夠百步穿楊,而作戰的謀略也憑藉着巧妙的籌劃而來。君王渴望能有像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名將,希望他們能早日持着黃鉞登上將臺,爲國家守衛邊疆。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當時的軍事形勢和朝廷對人才的需求。首聯通過「閩海烽初淨,遼陽檄轉催」描繪了邊疆的緊張局勢,剛剛平息了一處的烽火,另一處又有緊急情況。頷聯「徵兵煩十道,策士喜多才」體現了朝廷爲應對局勢,廣泛徵兵並渴望招攬謀士的情景。頸聯「技已穿楊勝,籌因借箸來」則強調了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不僅要有高超的武藝,還要有出色的謀略。尾聯「君王思頗牧,仗鉞早登臺」表達了君王對名將的期盼,希望他們能儘快肩負起保衛國家的重任。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對國家安危的關注。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