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曲江新定行窩壁
宣尼救世心,愛人何汲汲?人或不受愛,伐木仍削跡。
雖則仍削跡,亦愛不終息。傾覆與流離,吾道自正直。
嗟予亦何人?弄影韶石側。昔擬相江院,今爲行窩室。
成物固不能,反躬當自力。聖道大如天,淵深安可測?
澄澄相江水,此心或能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宣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世尊稱爲宣尼公。
- 汲汲:形容急切的樣子。
- 伐木:砍伐樹木,這裏比喻遭受挫折或打擊。
- 削跡:消除痕跡,比喻隱退或不爲人知。
- 傾覆:顛覆,失敗。
- 流離:流浪,漂泊。
- 韶石:地名,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傳說中孔子聽韶樂的地方。
- 相江院: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作者曾經居住或學習的地方。
- 行窩:臨時居住的地方。
- 成物:成就事物,指實現理想或目標。
- 反躬:反省自己。
- 聖道:指孔子的教誨或儒家學說。
- 淵深:深邃,難以理解。
- 澄澄:清澈的樣子。
- 相江水:指流經相江院附近的江水。
翻譯
孔子救世的心情,愛人是多麼急切?人們或許不接受這份愛,就像伐木後留下的痕跡被消除。 雖然痕跡被消除,但愛並未停止。無論是顛覆還是流浪,我的道路自然正直。 唉,我又是怎樣的人呢?在韶石旁弄影自憐。昔日擬在相江院安身,如今卻成了行窩的居所。 成就事物固然不易,反省自己應當更加努力。聖道廣大如天,其深邃豈能輕易測量? 清澈的相江水,或許能映照出我的內心。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孔子救世精神的敬仰,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詩中,「宣尼救世心,愛人何汲汲?」直接讚美了孔子的仁愛之心,而「人或不受愛,伐木仍削跡」則暗示了理想的難以實現和個人的挫折。儘管如此,「亦愛不終息」表明了作者對理想的堅持。後文通過對比「相江院」與「行窩室」,展現了作者從理想走向現實的轉變,以及對自我努力的強調。最後,以「澄澄相江水」作爲比喻,暗示了內心的清澈與對聖道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儒家理想的追求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先期史恭甫來同遊茅山家人已迎至鎮江矣月十二日也意其連夜歸報速來予已到山二日至望之暮猶未至豈爲泥雨所阻 》 —— [ 明 ] 湛若水
- 《 爲樑憲甫進士壽親祿峯六十一華誕 》 —— [ 明 ] 湛若水
- 《 題扇寄嚴介翁閣老 》 —— [ 明 ] 湛若水
- 《 張東所與潘黃門用涯翁韻往復予因用韻言別三水 》 —— [ 明 ] 湛若水
- 《 上唐莊舊名盤龍山村老雲崔丞相有碑一通喜而賦此 》 —— [ 明 ] 湛若水
- 《 過玉山望懷玉巍峨感興有作 》 —— [ 明 ] 湛若水
- 《 韻次元默夜在樓下時將遊羅浮 》 —— [ 明 ] 湛若水
- 《 市橋道中四首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