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詩示吏部尚書郭璉
農者國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憂勞亙晨昏。
豐年僅能給,歉歲安可論。
既無糠覈肥,安得巖絮溫。
恭惟祖宗法,周悉今具存。
遐邇同一視,覆育如乾坤。
嘗聞古循吏,卓有父母恩。
惟當慎所擇,庶用安黎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憫農(mǐn nóng):憐憫農民的辛苦。 糠(kāng):糠米的外殼。 覈(hé):補充。 巖絮(yán xù):山上的細毛。
翻譯
憐憫農民的辛苦,是國家的根本大計。辛勤耕作,憂勞地日夜不停。豐收年僅能勉強維持,歉年更是難以言論。既沒有糠米和肥料,又怎能讓山上的細毛取暖呢。我們應當恭敬祖宗的法度,繼承古人的傳統。遠近都應該同等看待,培育後代就像滋潤大地一樣。曾聽說古代的賢明官吏,都受到父母的恩德。我們應當慎重選擇,才能使國家安定繁榮。
賞析
這首詩是明朝皇帝朱瞻基所作,表達了對農民的憐憫和對農業的重視。詩中通過描繪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反映了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朱瞻基強調了尊重傳統、珍惜資源的思想,同時也提倡官吏要明智執政,以促進國家的繁榮穩定。整體氛圍莊重肅穆,表達了對農民的敬重和對國家興盛的期盼。

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次年,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也是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38歲,葬十三陵之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也稱「宣宗章皇帝」。長子朱祁鎮繼位。有《明宣宗御制樂府》一卷。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