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構亭臺示諸弟侄

平臺高數尺,臺上結茅茨。 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 蘆簾前後卷,竹簟當中施。 清泠白石枕,疏涼黃葛衣。 開襟向風坐,夏日如秋時。 嘯傲頗有趣,窺臨不知疲。 東窗對華山,三峯碧參差。 南檐當渭水,臥見雲帆飛。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飢渴,何必慕甘肥。 況有好羣從,旦夕相追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茅茨:茅草屋頂。
  • (yǒu):窗戶。
  • (fēi):門。
  • (diàn):竹蓆。
  • (líng):清涼。
  • 葛衣:用葛布製成的衣服,輕薄涼爽。
  • 嘯傲:自由自在地吟詠。
  • 窺臨:俯瞰。
  • (qí):田地。
  • 羣從:指親戚或朋友。

翻譯

新建的亭臺高達數尺,亭臺上覆蓋着茅草屋頂。 東西兩側各開兩扇窗戶,南北方向各有兩扇門。 蘆葦簾子可以前後捲起,竹蓆鋪在亭中。 清涼的白石做成枕頭,疏爽的黃葛布衣輕薄涼快。 敞開衣襟迎風而坐,即使夏日也如秋天般涼爽。 自由自在地吟詠,俯瞰四周不覺疲倦。 東窗正對華山,三峯碧綠參差不齊。 南檐下正對渭水,躺着就能看到雲中的帆船飛過。 仰頭可摘取樹上的果實,俯身可採摘田中的葵菜。 足以充飢解渴,何必羨慕肥美的食物。 何況還有一羣親朋好友,從早到晚相伴相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新建亭臺的景象,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亭臺的清涼與舒適,以及周圍自然景色的美麗。詩中,「開襟向風坐,夏日如秋時」一句,生動地表達了亭臺的涼爽,使人彷彿置身於秋日的涼風之中。同時,通過「東窗對華山」、「南檐當渭水」等句,巧妙地將亭臺與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爲一體,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然與寧靜生活的理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