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樹

種樹當前軒,樹高柯葉繁。 惜哉遠山色,隱此蒙籠間。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萬葉落頭上,千峯來面前。 忽似決雲霧,豁達睹青天。 又如所念人,久別一款顏。 始有清風至,稍見飛鳥還。 開懷東南望,目遠心遼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兩全。 豈不愛柔條,不如見青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截樹:砍斷樹木。
  • 前軒:前面的走廊或陽臺。
  • 柯葉繁:樹枝和葉子茂盛。
  • 蒙籠: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 斧斤:斧頭。
  • 豁達:開闊,明朗。
  • :看見。
  • 款顏:親切的面容。
  • 偏好:特別的喜好。
  • 柔條:柔軟的枝條。

翻譯

我在前廊種了一棵樹,樹長得高高的,枝葉茂盛。 可惜遠處的山色,被這朦朧的樹影遮住了。 一天我拿起斧頭,親手砍斷了樹的頂端。 成千上萬的葉子落在頭上,羣山清晰地出現在面前。 突然間像是撥開了雲霧,開闊地看到了藍天。 又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終於見到了親切的面容。 清風開始吹來,漸漸看到鳥兒飛回。 我開心地向東南方望去,目光遠大,心胸開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事物難以兩全其美。 難道不愛那柔軟的枝條嗎?但不如看到青山來得舒心。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砍樹前後的景象變化,表達了詩人對於自然美景的嚮往和對簡單生活的追求。詩中,「截樹」不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心境的轉變,通過砍去遮擋視線的樹枝,詩人得以「豁達睹青天」,感受到了久違的自由與開闊。詩的最後,詩人提出了「人各有偏好,物莫能兩全」的觀點,表達了對個人選擇的尊重和對完美事物的無奈,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於自然與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