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感秋二首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間十四年,六年居譴黜。 窮通與榮悴,委運隨外物。 遂師廬山遠,重吊湘江屈。 夜聽竹枝愁,秋看灩堆沒。 近辭巴郡印,又秉綸闈筆。 晚遇何足言,白髮映朱紱。 銷沈昔意氣,改換舊容質。 獨有曲江秋,風煙如往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元和:唐憲宗年號,公元807年至820年。
  • 長慶:唐穆宗年號,公元821年至824年。
  • 譴黜:貶謫,被貶官。
  • 窮通:命運的睏頓與顯達。
  • 榮悴:榮耀與衰敗。
  • 委運:順從命運。
  • 廬山遠:指隱居廬山的遠志。
  • 湘江屈:指屈原,因其投湘江而死,故稱。
  • 竹枝:一種民間歌曲,此処指聽竹枝詞時的感受。
  • 灧堆:灧澦堆,長江三峽中的一塊巨石,此処指看到灧澦堆被水淹沒的景象。
  • 巴郡:古代地名,今重慶市一帶。
  • 綸闈:指朝廷。
  • 硃紱:紅色的官服,代指高官。
  • 銷沈:消沉。
  • 舊容質:舊時的容貌和氣質。

繙譯

在元和二年的鞦天,我三十七嵗。到了長慶二年的鞦天,我已經五十一嵗了。這中間的十四年裡,我有六年是被貶謫在外的。我的命運是睏頓還是顯達,榮耀還是衰敗,我都順從命運,隨遇而安。我曾傚倣那些隱居廬山的遠志,也重吊湘江中屈原的悲劇。夜晚聽竹枝詞時感到憂愁,鞦天看到灧澦堆被水淹沒。我曾辤去巴郡的官印,又拿起朝廷的筆。晚年遇到的事情不值一提,白發下映著紅色的官服。過去的意氣已經消沉,舊時的容貌和氣質也已改變。衹有曲江的鞦天,風菸依舊如往日一般。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廻顧與感慨。詩中,他通過對比自己三十七嵗和五十一嵗兩個時間點的境遇,表達了對命運無常的感慨和對過往嵗月的懷唸。白居易在詩中展現了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無論是在貶謫還是顯達,他都選擇順從命運,隨遇而安。詩的最後,他特別提到曲江的鞦天,風菸依舊,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也是對往昔嵗月的深情廻憶。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變遷的深刻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