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螣蛇(téng sh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蛇。
- 應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翼的龍。
- 蠖屈(huò qū):像尺蠖一樣彎曲,比喻隱居或不顯露。
- 八埏(bā yán):八方邊遠地區。
- 宣尼: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 武仲:指顏回,字子淵,又稱武仲。
- 巢箕山:指隱居。箕山是古代隱士許由隱居的地方。
- 於陵:地名,指於陵子,戰國時期齊國的隱士。
- 餓仲子:指於陵子,因他拒絕齊王的召見,寧願餓死也不願出仕。
翻譯
螣蛇雖有翅膀,但不及應龍潛藏深邃。 像尺蠖一樣彎曲在深淵之中,其潤澤卻能遍及八方邊遠之地。 孔子在沂水沐浴,顏回在箕山隱居。 於陵的仲子寧願餓死,全國都稱讚他的廉潔。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螣蛇與應龍,蠖屈與潤澤,以及孔子、顏回和於陵子的不同生活方式,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廉潔品質的讚美。詩中運用了豐富的典故和象徵,如應龍、蠖屈、宣尼、武仲等,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視角。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詩歌的典雅與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