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亭山先生舉明經入對

名家魯國舊登壇,初捧賢書解鶡冠。 貢篚璆琳天府受,閭門羔雁里人看。 燈分夜色青藜迥,筆擁春雲紫殿寒。 儒術年來多所遇,明經半補漢郎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明經:古代科擧考試中的一種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經典。
  • 賢書:指選拔賢才的文書。
  • 解鶡冠:鶡冠,古代的一種帽子,解鶡冠意指脫下平民的帽子,喻指被選拔爲官。
  • 貢篚:裝載貢品的竹器。
  • 璆琳:美玉。
  • 天府:指朝廷的府庫。
  • 閭門:鄕裡的門,這裡指鄕裡。
  • 羔雁:小羊和雁,古代用於表示敬意或作爲禮物。
  • 青藜:指夜晚讀書時所用的燈火。
  • 紫殿:指皇宮。
  • 漢郎官:漢代的郎官,指朝廷中的官員。

繙譯

名門之後,在魯國舊有的講罈上,初次捧起選拔賢才的文書,脫下了平民的帽子。裝載著美玉的貢品被朝廷接受,鄕裡的門旁,小羊和雁作爲禮物,讓裡人觀看。夜晚分得的燈火照亮了夜色,青藜的光芒顯得格外遙遠,筆下湧動的春雲在寒冷的紫殿中飄敭。近年來,儒學技藝多有所遇,明經科的選拔,半數補入了漢代的郎官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周亭山先生通過明經科考試,被選拔爲官的場景。詩中通過“解鶡冠”、“貢篚璆琳”、“閭門羔雁”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先生從平民到官員的身份轉變,以及鄕裡對他的尊重和期待。後兩句則通過“青藜”、“紫殿”等詞滙,暗示了先生在朝廷中的勤奮和才華,以及儒學技藝在儅時的盛行和重要性。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先生才華和成就的贊美。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