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唐太史應德陳橋莊二首

· 尹臺
幾歲風塵海甸昏,如公那得獨衡門。 焚魚學士跡空祕,衣白山人禮自尊。 桂樹攀援聊賦隱,桃花開落竟忘言。 英雄出處元無定,不見南陽與渭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è):拜訪。
  • 唐太史:指唐代的太史,這裡可能指唐代的某位著名史官或學者。
  • 應德:人名,可能是唐太史的字或號。
  • 陳橋莊: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和勞碌。
  • 海甸:海邊的地方,這裡可能指邊遠或動蕩的地方。
  • 衡門:指簡陋的住所,也比喻隱居。
  • 焚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隱士行爲,比喻隱居不仕。
  • 衣白:指穿著樸素,比喻清貧或隱居。
  • 山人:隱士的別稱。
  • 桂樹:常用來比喻隱士的高潔。
  • 桃花:常用來象征隱逸生活的美好。
  • 南陽:地名,指諸葛亮隱居的地方。
  • 渭村:地名,指薑子牙隱居的地方。

繙譯

多年來,邊遠之地風塵僕僕,動蕩不安,像您這樣的人怎能獨自隱居在簡陋的衡門之中呢?焚魚學士的足跡雖然隱秘,但穿著樸素的山人卻以禮自重,自尊自愛。攀援桂樹,以此隱喻自己的隱居生活,而桃花開落,卻讓人忘記了言語,沉浸在隱逸的美好中。英雄的出処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式,看看南陽的諸葛亮和渭村的薑子牙就知道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唐太史應德隱居生活的描繪,表達了對隱士高潔品格的贊美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詩中運用了“焚魚”、“衣白”、“桂樹”、“桃花”等意象,巧妙地隱喻了隱士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結尾通過提及南陽諸葛亮和渭村薑子牙,強調了英雄出処的不確定性,暗示了無論身処何地,衹要有高尚的品格和遠大的志曏,都能成爲人們敬仰的英雄。

尹臺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號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司業,所獎拔多爲名士。旋還任修撰,專理誥敕。忤仇鸞,幾得罪,會鸞先被殺,乃已。嚴嵩欲結爲姻好,拒之,遂有怨。出爲南京祭酒,將行,勸嵩勿害楊繼盛。歷官爲南京禮部尚書。留意理學,其學不傍門戶,能密自體驗。有《洞農堂集》。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