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漉篇

獨漉獨漉,山深水曲。水曲回橈,山深折軸。黃鵠高飛,橫絕四極。 欲往從之,恨無羽翼。轉蓬離根,隨風飛翻。遊子不歸,慆此華年。 騏驥不駕,誰別逸足。璞石不分,誰知良玉。利劍在掌,可以割犀。 全身忘國,安用臣爲。龍欲上天,勢須浮雲。豈無蹇修,不可以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獨漉(dú lù):獨自流淌。
  • 廻橈(huí ráo):廻鏇的船槳。
  • 折軸(zhé zhóu):山路的曲折。
  • 黃鵠(huáng hú):一種高飛的鳥。
  • 轉蓬(zhuǎn péng):隨風飄轉的蓬草。
  • (tāo):消逝。
  • 騏驥(qí jì):良馬。
  • 璞石(pú shí):未經雕琢的玉石。
  • 割犀(gē xī):割斷犀牛角,比喻能力強。
  • 蹇脩(jiǎn xiū):指難以行走的脩長之路。

繙譯

獨自流淌,山深水曲。水曲廻鏇,山深曲折。黃鵠高飛,橫越四方。想要追隨它,遺憾沒有翅膀。蓬草隨風飄轉,離根遠去。遊子不歸,年華就這樣消逝。良馬不被駕馭,誰能識別其速度。未經雕琢的玉石不被分辨,誰能知曉其珍貴。手中的利劍,足以割斷犀牛角。忘記保全國家,還要我這樣的臣子何用。龍想要飛天,必須借助浮雲。難道沒有艱難的道路,卻不能與衆人同行。

賞析

這首詩以獨漉、山深水曲爲背景,通過黃鵠、轉蓬、騏驥、璞石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由飛翔的曏往和對現實束縛的無奈。詩中“利劍在掌,可以割犀”與“全身忘國,安用臣爲”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詩人對個人能力與國家責任的矛盾感受。最後以龍欲上天須借浮雲,暗示了實現理想需要外在條件的支持,而“豈無蹇脩,不可以群”則表達了詩人對孤獨奮鬭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自由與責任的深刻思考。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