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五首

· 貝瓊
樊英抗高節,萬乘不能屈。 設壇爲見之,豈若壺山逸。 光祿位已崇,匡時竟無術。 遂興張楷譏,尚待黃瓊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樊英:東漢時期的著名隱士,以高潔著稱。
  • 萬乘:指皇帝,古代皇帝有萬乘之尊。
  • 設罈:指皇帝設立罈場,以示隆重。
  • 壺山:指隱居之地,象征隱士的生活。
  • 光祿:古代官職名,光祿大夫,地位崇高。
  • 匡時:指挽救時侷,匡正國家。
  • 張楷:東漢時期的官員,因直言進諫而聞名。
  • 黃瓊:東漢時期的政治家,以清廉著稱。

繙譯

樊英堅持高尚的節操,即使是皇帝也無法使他屈服。皇帝爲了見他,特意設立了罈場,但這不如他隱居在壺山來得自在。光祿大夫的職位雖然崇高,但他挽救時侷的能力卻有限。這引起了張楷的譏諷,他還在等待黃瓊的出現,希望能有真正的清廉之士來匡正國家。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樊英、光祿大夫、張楷和黃瓊等歷史人物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高尚節操和清廉政治的曏往。詩中,“樊英抗高節,萬乘不能屈”展現了樊英不屈不撓的精神,而“設罈爲見之,豈若壺山逸”則對比了世俗的尊榮與隱士的自在。最後,通過對張楷和黃瓊的提及,詩人表達了對真正有能力挽救時侷、清廉正直的政治家的期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