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詩巴蛇三首其一

· 元稹
巴蛇千種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紅燄,盤身蹙白花。 噴人豎毛髮,飲浪沸泥沙。 欲學叔敖瘞,其如多似麻。
拼音

所属合集

#四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蟲豸(chóng zhì):昆蟲的古稱。
  • 巴蛇:傳說中的一種毒蛇,產於巴蜀地區。
  • 鼻褰蛇:一種蛇類,此處指巴蛇中的一種,鼻褰(qiān)形容其鼻孔上翹。
  • 掉舌:擺動舌頭。
  • 紅燄(yàn):紅色的火焰,此處形容蛇舌的顏色或動作。
  • 盤身:身體盤曲。
  • (cù):皺縮。
  • 白花:此處形容蛇身上的花紋。
  • 噴人:向人噴射毒液。
  • 豎毛髮:形容人因恐懼而毛髮豎立。
  • 飲浪:吞飲水浪,形容蛇在水中活動。
  • 沸泥沙:泥沙翻騰,形容蛇在泥沙中攪動。
  • 叔敖瘞(yì):叔敖,古代楚國大夫,傳說他曾埋蛇以求免禍。瘞,埋葬。
  • 多似麻:形容蛇的數量極多,如麻一般密集。

翻譯

巴蜀地區的蛇有千種毒性,其中最毒的是鼻孔上翹的蛇。它擺動着紅色的舌頭,彷彿翻騰着火焰,身體盤曲時,身上的白色花紋緊縮。它向人噴射毒液,使人因恐懼而毛髮豎立,它在水中吞飲,泥沙因它的攪動而翻騰。想要學習叔敖埋蛇以求免禍,但這裏的蛇多得像麻一樣,根本埋不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巴蜀地區毒蛇的恐怖形象,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展現了蛇的毒性和危險。詩中「掉舌翻紅燄,盤身蹙白花」等句,巧妙地運用色彩和動態,增強了視覺衝擊力,使讀者彷彿親眼所見。結尾的「欲學叔敖瘞,其如多似麻」則透露出無奈和絕望,表達了面對自然界強大力量的無力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稹對自然界生物的深刻觀察和獨特表達。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