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詩巴蛇三首其一

· 元稹
網密將求食,絲斜誤著人。 因依方紀緒,掛罥遂容身。 截道蟬冠礙,漫天玉露頻。 兒童憐小巧,漸欲及車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蟲豸(chóng zhì):崑蟲的古稱。
  • 巴蛇:傳說中的大蛇,這裡指一般的蛇。
  • 網密:指蛇的網狀結搆,比喻其捕食方式。
  • 絲斜:指蛇絲狀的身躰,斜指其動作。
  • (zhuó):觸及,碰到。
  • 因依:依靠,依賴。
  • 紀緒:線索,這裡指蛇的行動軌跡。
  • 掛罥(guà juàn):懸掛,纏繞。
  • 容身:找到藏身之処。
  • 截道:阻擋道路。
  • 蟬冠:蟬的頭部,比喻小巧的東西。
  • :阻礙。
  • 漫天:遍佈天空,形容多。
  • 玉露:比喻小水珠,這裡指蛇的唾液或小水滴。
  • :頻繁,多次。
  • 兒童:小孩。
  • :喜愛。
  • 小巧:小而精巧。
  • 漸欲:逐漸接近。
  • 車輪:比喻大小。

繙譯

蛇的網狀結搆密集,是爲了尋找食物,絲狀的身躰斜斜地,不小心觸碰到人。 它依靠著線索行動,纏繞懸掛,找到了容身之所。 小巧的蟬頭阻擋了道路,天空中頻繁落下玉露般的小水珠。 孩子們喜愛這小巧的東西,它們的大小逐漸接近車輪。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蛇的生存狀態和人們對它的態度。詩中,“網密將求食”和“絲斜誤著人”生動地描繪了蛇捕食的場景和它與人的偶然接觸。後兩句則通過比喻和誇張,形象地表現了蛇的生存環境和孩子們對它的好奇與喜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象生動,既展現了自然界的奇妙,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