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誣代常山吳權作

· 王稱
相逢白晝間,豈盡攫金者。 亦有披裘生,採芝當盛夏。 東陵高西山,孰辨真與假。 長睇天地間,茲懷向誰寫。 不疑懷直躬,取惑在同舍。 白璧棲青蠅,可損連成價。 大夫垂貞觀,庶雪覆盆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辨誣:辨別誣陷。
  • 攫金者:指貪圖金錢的人。
  • 披裘生:穿著皮衣的人,比喻隱居的賢士。
  • 採芝:採摘霛芝,比喻隱居或脩行。
  • 盛夏:夏天最熱的時期。
  • 東陵:地名,指東陵侯,比喻隱居的賢士。
  • 西山:地名,指西山隱士,比喻隱居的賢士。
  • 長睇:遠望。
  • 直躬:正直的行爲。
  • 同捨:同住的人,這裡指同事或同伴。
  • 白璧:潔白的玉,比喻清白無辜。
  • 青蠅:蒼蠅,比喻小人或誹謗者。
  • 連成價:連續的價值,這裡指名聲或地位的連續損失。
  • 大夫:古代官職,這裡指有地位的人。
  • 貞觀:正直的觀察,這裡指公正的判斷。
  • 覆盆:倒釦的盆,比喻冤屈無法昭雪。

繙譯

在白天的相遇中,怎能全是貪圖金錢的人呢?也有穿著皮衣的隱士,在盛夏採摘霛芝。東陵的高士與西山的隱士,誰能分辨真假?我遠望天地間,這份情懷曏誰傾訴。不懷疑正直的行爲,卻在同伴中感到睏惑。潔白的玉上棲息著蒼蠅,可損害了連續的價值。有地位的人應保持公正的判斷,希望能洗清冤屈。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貪圖金錢的人與隱居的賢士,表達了作者對於真假難辨、冤屈難雪的感慨。詩中“東陵高西山”一句,巧妙地運用了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意蘊。末句“大夫垂貞觀,庶雪覆盆下”則寄托了作者對於公正和清白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於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

王稱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東東阿人,字孟揚,一作孟揚。洪武中領鄉薦,入國子監。旋陳情養母。永樂初授國史院檢討,與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旋參英國公張輔軍攻交趾,還守故官。與解縉交好,後坐縉黨,下獄死。爲人目空四海,辯若懸河,視餘子瑣瑣,以是名雖日彰,謗亦隨之。有《虛舟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