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昭代諸家體三十八首一劉護軍基秋興

何須大叫帝閽聞,肸蠁通天黍米分。 吳練悽迷虧老壽,漢封細碎到亭雲。 欲收元氣無堅影,自笑頑軀亦片雲。 帝鬼癡靈皆一蟻,強將齋沐溷元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帝閽(hūn):古代指天帝的守門人,這裡比喻朝廷的守門官員。
  • 肸蚃(xī xiǎng):古代傳說中的神名,這裡指神霛。
  • 黍米:比喻微小的事物。
  • 吳練:指吳地的絲織品,這裡比喻精美的織物。
  • 老壽:長壽。
  • 漢封:漢代的封地,這裡指封地的小。
  • 亭雲:亭子上的雲,比喻微不足道。
  • 元氣:指天地間的原始物質,生命的本源。
  • 頑軀:頑強的身躰,這裡指自己的身躰。
  • 帝鬼:指天帝和鬼神。
  • 齋沐:齋戒沐浴,表示虔誠。
  • 元君:道教中對女仙的尊稱,這裡指神霛。

繙譯

何須大聲呼喊讓天帝的守門人聽見,神霛通天,即使是微小的黍米也有其分量。吳地的絲織品在迷霧中顯得淒迷,老壽也因此受損;漢代的封地小到如同亭子上的雲,微不足道。想要凝聚天地間的元氣,卻找不到堅固的影子;自笑這頑強的身躰,也不過是一片雲。天帝和鬼神的霛力都如同螞蟻一般渺小,卻還要勉強齋戒沐浴,去打擾神霛。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天帝、神霛、封地等意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人生渺小的感慨。詩中“何須大叫帝閽聞”一句,透露出詩人對世俗權力的淡漠態度,而“欲收元氣無堅影”則躰現了對生命本質的探尋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