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江秋篴浮丘鄭助教索予賦之

· 王恭
桓家野王弄秋玉,流落秋亭半枝竹。君山老人何處歸,夢入瀟湘洞庭曲。 浮丘仙客五湖心,復向滄波學鳳吟。不吹玉塞梅花調,不奏青樓楊柳音。 商聲遲遲羽聲急,寒葦飛花露香入。水靈解佩撇波來,山魅吹燈倚雲泣。 萬事無心一葉舟,夜寒星斗落船頭。數聲絕島魚龍曙,三弄澄潭雁鶩秋。 初聞鳳在岡,倏爾鼉吟水。天籟風泉何處鳴,落木寒狷一時起。 浮丘子,通靈仙,汗漫終懸魏闕情。曲終又欲蓬萊去,日抱雲璈朝玉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dí):古代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 桓家野王:指古代的桓伊,他是東晉時期的音樂家,擅長吹笛。
  • 君山老人:指隱居的老人,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或某位隱士。
  • 浮丘仙客:指傳說中的仙人浮丘公,這裏可能指代某位高人或隱士。
  • 玉塞:指邊塞,這裏可能指邊疆的音樂或景色。
  • 青樓:古代指妓院,這裏可能指世俗的音樂或娛樂。
  • 商聲羽聲:古代五音中的兩種音調。
  • 水靈解佩:指水中的仙女解下佩飾,這裏可能指水中的景象或神話故事。
  • 山魅吹燈:指山中的鬼魅吹滅燈火,這裏可能指山中的神祕或恐怖景象。
  • 汗漫:形容廣闊無邊。
  • 魏闕:古代宮門外兩側的高臺,這裏可能指朝廷或政治中心。
  • 雲璈:古代的一種樂器,類似琴。
  • 玉京:道教中指天帝的居所,這裏可能指仙境或理想之地。

翻譯

在空曠的江面上,秋風中傳來篴聲,彷彿是桓伊在野外的玉笛聲,飄蕩在秋日的亭臺之間。那位君山中的老人,他將歸向何方?夢境中,他似乎進入了瀟湘和洞庭的幽深曲徑。

浮丘仙客,懷揣着對五湖的思念,再次在波濤中模仿鳳凰的吟唱。他不吹奏邊塞上梅花的曲調,也不演奏青樓中楊柳的音律。

商聲緩緩,羽聲急促,寒葦上的飛花帶着露水的香氣。水中的仙女解下佩飾,山中的鬼魅吹滅燈火,一切都顯得那麼神祕而悽美。

在這無牽無掛的一葉扁舟上,夜寒中星斗落在船頭。從絕島上傳來的笛聲喚醒了魚龍,三弄笛聲在澄澈的潭水上回蕩,秋天的雁鶩也感受到了這份哀愁。

起初聽到鳳凰在山岡上的鳴叫,突然間又傳來鼉龍的吟唱。天籟般的風泉聲,不知從何處響起,落葉和寒狷同時被驚起。

浮丘子,這位通靈的仙人,雖然心懷廣闊,但終究對朝廷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曲終人散,他又想前往蓬萊仙島,日光照耀着他朝向玉京的雲璈。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秋江上的篴聲,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神話元素,如桓伊的笛聲、浮丘仙客的吟唱、水靈和山魅的神祕景象,構建了一個既神祕又悽美的意境。通過對商聲和羽聲的描繪,以及對自然景象的細膩刻畫,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理想境界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